動態與壓縮器

解決方式:首先控制該軌道的動態,衰減最大波峰與平均電平間的那一部分。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人聲音軌,得到豐滿而有衝擊力的音色。同時,最大波峰值降低 後,整體音量又有了提升的餘地。這就是為什麼該用壓縮器。在音訊軟體中,你可以衰減一些峰值,因為有很多最大峰值可以適當削減,但對音質並無影響。

問題:錄製人聲音軌時總是感覺不到位,聽起來有點太硬,又顯得太軟,始終得不到足夠的衝擊力。

解決方式:首先控制該軌道的動態,衰減最大波峰與平均電平間的那一部分。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人聲音軌,得到豐滿而有衝擊力的音色。同時,最大波峰值降低 後,整體音量又有了提升的餘地。這就是為什麼該用壓縮器。在音訊軟體中,你可以衰減一些峰值,因為有很多最大峰值可以適當削減,但對音質並無影響。

缺陷:通常,音軌的動態受到控制後,聲音會因動態的收縮而產生張力,但同時高頻也會隨之損失,聲音會顯得呆滯、黯淡。有得必有失嘛!所以,壓縮器的調整在 正式錄音前必須反復試驗。這有時候的確很費時間的,但隨著經驗的逐漸豐富,完全可以憑直覺來測定。(哈哈,到那時候又要玩創意了。可別小看壓縮器的處理能 力,高手絕對可以在壓縮器上玩音色創意的!)

對於初玩壓縮的朋友,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壓縮器的使用方法,也請高手們指正!

1.
壓縮器上設置:Ratio=2.5:1attack=10ms(毫秒)Release=150ms(毫秒)Gain=0dB如果可以選擇Soft/Hard檔,則選Soft

2.
一邊試音一邊仔細聽,慢慢調Threshold,直到發現聲音開始有變化了。這完全憑你的聽力,有一對好耳朵就占了不少便宜。不過大多數壓縮器上有指標顯示,通常Threshold值在-5dB-20dB之間,視實際情況定。

3.
把壓縮器調到Bypass檔,仔細比較原信號與壓縮信號的不同。這裡可以把Gain適當提升(但要非常謹慎),以均衡音量差異。然後繼續調Threshold,直至滿意。

4.
要得到較豐滿的音色,可以試著逐漸提升Ratio。如果經驗不夠足的話,勸您調試時不斷比較原信號與壓縮信號的差異。(Bypass即可) Ratio值通常在2:18:1之間,無特殊目的一般不會超過10:1。過壓縮(OverCompressing)只會導致聲音乾澀、無生氣。(這點切 記!)

5.
如果在聲音的段落間聽到因壓縮器產生的靜噪,可以適當提升Release時間,當然也可以再提升一點點Threshold。如果發現有些聲音變得口齒不清,沒有自然的棱角,則可以調節Attack時間,或適當衰減一些Ratio

壓縮器的使用很大程度決定於你的經驗和聽力,以上方法並不是絕對的!如果有機會,應該盡可能多比較一些壓縮器的工作情況,真正的經驗也是此而來的。一位好 的製作人員首先就該有非常強的職業敏感性。幾乎每個優秀的錄音師、製作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觀察他們的工作步驟,從中學到的要比書本上的多很多很 多。

軟體壓縮器現在也非常多,有些的確非常棒。不過記住,軟體壓縮器一般作為中、後期製作時用。即,錄音結束後使用。對於象我一樣家裡買不起壓縮器的來說,軟 件壓縮器真是救星!(因為以我的經驗,壓縮器就得買高檔的,否則實在不如不買。壓縮器又是價比天高的東東,哎...)

從使用方式看,和硬體壓縮器沒太大區別,畢竟原理是相同的。而且,現在很多音訊處理軟體(SoundForgeCoolEditpro WaveLab)都有音訊統計分析功能,可以幫你處理一些難以憑耳朵判斷音色特徵,再者,您還可以對不同的段落做不同的壓縮處理。如果你非常習慣看波形 的,那更好,一看波形顯示結果,就能判斷出哪些波峰可以適當衰減,比調硬體壓縮器舒服多了。然而缺點是,前期錄音設備要盡可能好一些。(失真度,機器 本身造成的各種增益、衰減,信噪比,拾音動態,這些指標都要盡可能好一些。)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後期有很多地方很難在電腦上改的,除非你對音訊理論、 規律和音訊軟體非常有技巧,那的確也可以偷樑換柱

所以,和傳統錄音一樣,錄音前你必須仔細考慮好你需要什麼音質?留出多少餘地給後期製作?(後期製作時,因為首先強調整體效果,有時不得不對人聲或樂器的音色再做修整,如果前期錄音不做充分考慮,往往後期就麻煩了!)

限制器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壓縮器。101或更高的壓縮比一般規定為限制動作,因為輸出電平波被有效地箝位在門限電平。對良好的限制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動作要快。恢復時間一般在0.1秒到1秒範圍內。


多段壓縮器

典型的多段壓縮有35個頻率段可以調。3段式是最為常見的:低頻、中頻、高頻。通常說來,3段式是夠用的,如果需要更多可調頻段,其實參數均衡效果器往 往更顯好用。不管怎麼說,節約製作時間還是很重要的,所以,盡可能不要把事情複雜化。也因為如此,為自己建立一套完整Mastering工具方案也顯得不 可小視。

不同的處理器連接順序和方式,得到的最終結果也會不同。這種一個一個處理器的連接在英文裡叫做“Chain”。最常見的連接方式可以這樣(軟體和硬體都一樣)

1Pre-multibandcompressorEQ
前置多端壓縮等化器
2Multibandcompressor
多段壓縮器
3Post-multibandcompressorEQ
後級多段壓縮等化器
4Loudnessmaximizer
響度放大器

壓縮的使用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只能從最小的壓縮率開始,不要試圖一步到位

哪怕一些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也只會憑經驗選則壓縮量,然後經試聽後才下結論。在混音過程中,永遠不會有什麼絕對,任何的操作只為最終結果負責。

進行壓縮一般是從底限電平開始考慮的。這個底限電平意味著壓縮只對這個電平以上的聲音進行處理。還有一種較為常用的壓縮底限方式,不是採用電平,而是頻 率;即,壓縮器對這個頻率以上的頻段才會產生作用。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壓縮器(特別是數位化的壓縮器)會同時提供這兩種參數供調整。做壓縮之所以從較低的電 平開始,是因為壓縮器此時可以充當激勵器的作用,即:可以把電平較低的高頻呈現出來。不過,這樣的壓縮方式有時候對低電平的高頻段會顯得過於有效了,所以,在壓縮前,對高頻的提升(通過等化器)不要太張揚,一定要適可而止,甚至有所保留。(這很大情況下依賴於經驗,因為實際情況往往千差萬別,無法 一概而論。否則就不需要有專人來做,設計一個程式就行了。)

採用壓縮器對於高頻也同樣可以擴展高頻的力量分佈,以起到淡化高頻的目的。但是要注意,這種手法比較適合與較短促的高頻音色,如:Hi-hat。高頻是非 常脆弱的,頻率強度的微小變化都會改變這個音色的特徵,而對於短促的音色而言至少在聽覺上要相對緩解很多,所以,對於持續性的高頻就不太合適了。

高頻的另一重要特徵就是:如果電平不是很高,那麼它更容易被其他頻段所吞噬。所以這樣的音色通常需要加強它的峰值量,以保證它在沒有被吞噬前就有個露臉的機會。

使用專業的壓縮器或壓縮軟體,在分期分軌錄音時每樣樂器的頻段都可得到有效控制,聲音會顯得異常飽滿。(但要注意,壓縮器使用的同時也會讓您損失一部分高 頻,必須要自己把握好。)值得一提的是電子管(TUBE)壓縮器、等化器、音箱。如果系統中採用類比-電子管-壓縮模式的信號處理鏈,那麼,要得到飽 滿而華麗的音質是太容易了。可惜太過昂貴,且不方便。

不管甚麼東西,在最大值時壓縮量不要超過5db.

Attacktime
Releasetime一般在幾毫秒到幾百毫秒之間.
波形頂部越尖的波峰,ratio越大,比如底鼓.波形體越寬的波峰,ratio越小,比如弦樂、人聲.

混音基本程式

混音基本程式:第一、準備工作。自己做好準備,使自己的耳朵達到最好的狀態,可以適當的聽聽好一點的音樂(旋律優美、聲音乾淨)把燈光調暗一點,這樣會感 覺不會太疲勞,設備的檢查,這個不用多說,比較重要的就是話筒的調整,根據你需要錄的不同風格的作品來考慮你將要選用電容話筒,或是動圈話筒,用大震膜的 話筒,還是小震膜,和擺放的位置。(這個很重要)這裡不再細說。

混音基本程式:

第一、準備工作。自己做好準備,使自己的耳朵達到最好的狀態,可以適當的聽聽好一點的音樂(旋律優美、聲音乾淨)把燈光調暗一點,這樣會感 覺不會太疲勞,設備的檢查,這個不用多說,比較重要的就是話筒的調整,根據你需要錄的不同風格的作品來考慮你將要選用電容話筒,或是動圈話筒,用大震膜的 話筒,還是小震膜,和擺放的位置。(這個很重要)這裡不再細說。

第二、錄音之前的準備,歌手試麥,很重要,這也是常識,他唱歌之前,你要瞭解到他的嗓門有多大,要心中有數,要不然,錄失真了的話,就不太開心了。

第三、拾音期間,儘量不要過多地去調整你的音軌推子,EQ、效果等等。因為我覺得,人在聽一首作品的時候,總是很感性的,這是本能,這對一個正在前期錄音的錄音師來說是非常致命的,這很可能會使你後期的調整變得無從下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第四、如果要對MIDI音序的東西進行錄音,最好首先在MIDI樂器內部對聲音進行優化。例如,為了使聲音更加明亮,你最好在電子樂器中提高該音色的低通 濾波器截止頻率,而不要使用調音臺上的等化器。一個要點:使用電子樂器時,一定要始終將輸出音量打到最大值(當然在不失真的前提下),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 得到最大的動態範圍。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在調音臺上對電平進行調整。當在特殊場合需要改變合成器輸出電平的時候,可以使用第7MIDI控制器資訊,但 是一定要保證合成器音軌中的最大音量值(控制器7號值)127(或是非常接近127),總之應該儘量在調音臺上對合成器的音量進行調節。如果你將調音台 的音量推杆推到最大,而又將電子樂器中的控制器7號值設置為32,那麼你作品的動態範圍一定會大受影響。(第四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寫的挺好)

第五、拾過音之後,戴上你的耳機理性的聆聽每一個音軌的每一個聲音,儘量去處理面的噪音、瑕疵,比如歌手、樂手不經意發出來的不應該發出的聲 ..........特別是錄製交響樂的時候,這樣的事情總是會發生,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滿意的作品的話,你必須耐心的、仔細的一一清除掉他們,如果瑕 疵、噪音太多,那就快刀斬亂麻!重錄!呵呵~~~

第六、各軌音量的調整,整個作品拾音結束以後,首先要對每一樣樂器的音量做好調整,不要先忙著調整效果器、EQ,進行整體玲聽時最好先切入到單音色方式, 如果各軌的聲音錄得很清晰的話,那麼在單聲道中它們將比在身歷聲中表現得更加明確。開始就用身歷聲來試聽,那麼各音軌中彼此衝突的一些地方就不容易被聽出 來了。

第七、等化器(EQ)的調整,如果EQ調整的好,可以使樂器的特點更加鮮明,這可是錄音師的一件寶貝,可了不得,如果每一個音色的EQ調整的都很好,那麼 你將得到一個整體上非常豐滿的作品,因為音頻頻譜只有一定的寬度,而每一種樂器又都要在整個頻譜範圍內佔據其自己的一塊領地,因此當各個樂器的聲音組合到 一起的時候,它們將填滿整個頻譜,當然咯,當然,如何填滿頻譜首先取決於作品的配器是否科學,EQ只能在科學的配器之上美化你的作品。

第八、聲像的調整,這應該算是混因工作的後半部分的開始,(我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按照我的習慣,我總是在聲像調整之前休息一會,釋放釋放多餘的水分,點上 一根煙,讓緊張的耳朵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哈哈),好了,言歸正傳,聲像的調整,就好像是你把各個樂器安排到舞臺的每一個地方一樣,要讓這些虛擬的樂手坐的 不擁擠,彼此不能太遠,最終的目的是讓聽眾感覺到一個非常寬敞的聲場,而且很好的使用聲像,還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作品中的不足,比如個別聲部的個別音在和 聲上出現不協調,哈哈,當然,好的音樂人是不允許這種低級錯誤出現的。:)

第九、在編曲上進行最後一次改動,最後一次啊!當然,這個改動不可能是某一個音符的改動,這樣的改動應該在你的配器完成之前就做好了。混音混到這一步,基 本上可以聽到自己作品的一個整體的感覺了,如果發現某個章節缺少了什麼東西,現在補錄還來得及,如果發現某個章節的某個樂器似乎影響了作品的話,那就不要 心痛!刪!刪!刪!!當然,做這一步驟的時候,你的大腦一定要冷靜!冷靜!在冷靜,因為這是編曲的最後一步了,則拉斯特萬!!!(外語就是這麼說的吧!哈 哈)最後一次!一定要用理性加上一點感性的耳朵去聆聽作品的整體效果!!

第十、好了!現在到了一個比較複雜的環節了,反正我認為它是挺複雜的,那就是空間問題,(什麼什麼?說我拽洋詞?賣深沉?哈!我sainthand從來就 是這麼深沉,哈哈!開個玩笑,對了順便說一聲sainthand,就是聖手的意思,saint聖人的意思;hand,手的意思,加起來就是聖手的意 思!哈哈,哎呀!別打!不囉嗦了!)一不小心又跑題了,好了,言歸正傳,接著說,現在我們已經將我們的音軌都設定為身歷聲的了,接下來就要將它們安排到一 個聲學空間中了,如果你用的是模擬調音台,可以在調音臺上的AUXout(輔助輸出)上接一台混響效果器,調整好效果器上的各種參數,這裡不再對效果器參 數作詳細講解,然後,為每一軌的樂器、人聲加上適當的混響,為一軌軌扁平、毫不性感(當然也不是絕對)的聲音注入活力吧!!但是!!這裡有一個容易犯的錯 誤,這個錯誤還是由於人的本能——感性引起的,大部分人剛剛開始學習混音的時候,總是感覺聲音還是不夠輝煌!不夠過癮!然後就非常貪心不足的為每一軌聲音 注入大量的活力,直至把這一軌聲音撐死,哈哈,解釋得比較人性化了啊!等把作品和起來挺以後,發現,自己已經親手把自己的作品扼殺在了搖籃中!!!多 麼恐怖的事情啊!要不是還可以復原的話,我保證你會親手殺了你自己,(哈哈,有點言重了,下次注意!)通過開大一個聲道的輔助輸出並稍微地降低其推子,你 就可以將一個音軌的聲音放置到聲場的後方。這就是要領,至於要有多大的深度,就得看自己了,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吧!但是,剛才我說的應該注 意的問題可要千萬記住。(如果你使用的是數字調音台,那麼,理論上講你可以省去一台混響/延遲効果器的錢了,因為,大多數民用數字調音臺上都會自帶效果卡 的,比如YAMAHA02RROLANDVM-7200,至於如何使用,今兒咱就不細說了。)
------十一了吧?混音工作終於接近尾聲了!(把香賓放進冰箱裡做好準備吧!哈哈!)但是!別高興得太早了,還有幾樣工作需要你來完成。現在需要的 是最仔細的調試,包括剛才的分軌音量、EQ調整、聲像調整、效果的添加等等!當然,我建議你在這些工作之前先做10-20分鐘的休息!在去釋放釋放水分、 抽一支煙,但是注意,吸煙有害健康!哈哈!又囉嗦了!好了,接著說,監聽的標準要盡可能地嚴格,你這時所做的工作對於混音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作 品的價值的高低在此一舉了。這個時候,你可以用相對比較感性的耳朵去聆聽你的作品,看看能不能被自己感動,但是!有個問題很重要,不要不相信剛才你進行每 個步驟調整時的那個理性的耳朵,你現在可以做的是,在相對感性的耳朵指導下,對整個作品做一個全方位的、宏觀的微調,一定要理解這微調二字。

最後一步(終於快要結束了,我的手都快麻了),把自己當作聽眾,在不同的音響器材上反復聆聽你的作品,比如,近場監聽、遠場監聽、自己家裡的家庭影院、電 腦音響、隨身聽的耳塞、偏激一點的甚至找一個留聲機的大喇叭!(有點誇張了啊!哈哈)總之,讓你的作品在各種發聲媒體上演出!你還可以帶著幾個不同混音版 本的卡帶,放進汽車的音響裡,以140公里的速度在京滬高速公路上開著車窗飛馳,因為道路上的雜訊將會掩蓋掉所有細微的東西,只留下那些最能打動人的聲 音。你就會很容易聽出來哪一個混音的結果是最受歡迎的啦!!另外!最好帶著你的作品去檔次很高的大型錄音棚裡去試聽(比如說省級廣播電臺的錄音棚,一般都 是非常考究的大棚子),如果在那裡聽到的聲音也是很完美,那麼,可以說你的作品應該是非常成功了。

(De-Esser)噝聲消除器的使用關鍵

從本質上講,噝聲消除器是一種可以移除齒擦音的高頻限制器,特別是那些帶有……”……”以及……”聲的語調。

噝聲消除器可以向上再增加中頻與高頻,讓人聲音軌從混音中突出,但是又不至於顯得突兀,這種處理是不管有沒有噝聲都會進行的。對人聲應該適度應用噝聲處理器,否則就會使得歌聲變得有點模糊

若要讓人聲真正顯出,均衡如下設置:給15kHz增加12.5增加透明度,給3.5kHz增加2.5臨場感或邊緣效應,給200Hz增加100來獲取溫暖感。在50Hz處衰減低頻。

在收音或混音期間使用噝聲消除器。母版工程師一般都會發現,如果噝聲消除器用得過度,會使得其它高頻相對壓制於整體混音中——這並不是你想要的最終音軌結果。

人聲效果的精細處理

對人聲效果的處理,大多數人都是使用反覆試探性調節的方法,以尋找音感效果最好的處理效果。此種調音方式的不足十分明顯:
(1) 尋找一個理想的調音效果,需經多次猜測,所以需要較長的時間。
(2) 較好的調音效果常常是偶然遇到的,這對於調音規律的歸納總結沒什麼幫助,並且以後也不易再現。
(3) 不同設備的各項固定參數和可調參數都不盡相同,因而使用某一設備的經驗,通常都無法用於另一設備。


  發展到目前的效果處理設備,用於改變音源音色的技術手段並不太多,其中比較常用的只有頻率等化器、延時反饋、限幅失真等3種基本方法,然而這些效果處理設備的不同參數組合所產生的音色則大相徑庭。
  效果處理器的參數設置可以有很多項,尤其是延時反饋,這種模擬混響效果參數的設置理論上可達幾十項之多。當然這些專業性極強的參數,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理解。因此,大部分效果處理設備都只設置一、二個可調參數,並且其可調範圍也比較狹窄。這種調整簡單的效果處理設備容許人們在上面進行嘗試性調整,而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但對於效果處理要求更為精細的調音場合,例如在多軌錄音系統當中,則必須使用更為專業的效果處理設備,用以做出更為精細的效果處理。

頻率等化器
很明顯,頻率等化器的分段越多,效果處理的精細程度也就越高。除了圖示等化器(Graphic Equalizers),一般調音的等化器單元通常只有三四個頻段,這顯然滿足不了精確處理音源的要求。為了能足夠靈活的對人聲進行任意的等化器處理,我們建議使用增益(Gain)、頻點(f)和寬度(Q)都可調整的四段頻率等化器。
多數頻率等化器的可調參數只有增益一項,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兩項參數不存在,而且這兩項參數為不可調的固定參數。當然這兩項參數設置為可調也並非難事,但這些會增加設備的成本,並使其調整變得複雜化。所以增益、頻點和寬度都可調整的參量等化器電路,通常只有在高檔設備上才能見到。
實際上,增益、頻點和寬度都是可調整的頻率等化器,幾乎不可能使用胡猜亂試的方法找出一個理想的音色。在這裡我們必須研究音頻信號的物理特性、技術參數以及他在人耳聽感上的對應關係。
人聲音源的頻譜分佈比較特殊,就其發音方式而言,他有三個部分:一個是由聲帶震動所產生的樂音,此部分的發音最為靈活,不同音高、不同發音方式所產生的頻譜變化也很大;二是鼻腔的形狀較為穩定,因而其共鳴所產生的諧音頻譜分布變化不大;三是口腔氣流在齒縫間的摩擦聲,這種齒音與聲帶震動所產生的樂音基本無關。
頻率等化器可以大致的將這三部分頻譜分離出來。用語調節鼻音的頻率段在500Hz,以下等化器的中點頻率一般在80~150Hz,等化器帶寬為4個倍頻程。例如,可以將100Hz定為頻率等化器的中點,等化器曲線應從100~400Hz平緩的過渡,等化器增益的調節範圍可以為+10dB~ -6dB。這裡應提醒大家的是:進行此項調整的監聽音箱不得使用低頻發音很弱的小箱子,以避免鼻音被無意過分加重。
人聲樂音的頻譜隨音調的變化也很大,所以調節樂音的等化器曲線應非常平緩,等化器的中點頻率可在1000~3400Hz,等化器帶寬為 六個倍頻程。此一頻段控制著歌唱發音的明亮感,向上調節可溫和地提升人聲的亮度。然而如需降低人聲的明亮度,情況就會更復雜一些。一般音感過分明亮的人聲大多都是2500Hz附近的頻譜較強,這裡我們可用等化器帶寬為1/2倍頻程,等化器增益為-4dB左右的等化器處理,在2500Hz附近尋找一個效果最好的頻點即可。
人聲齒音的頻譜分布在4kHz以上。由於此頻段亦包含部分樂音頻譜,所以建議調節齒音的頻段應為6~16KHz,等化器帶寬為3個倍頻程,等化器中點頻率一般在10~12KHz,等化器增益最大向上可調至+10dB;如需向下降低人聲齒音的響度,則應使用等化器帶寬為1/2倍頻程,等化器中點頻率為6800Hz的等化器處理,其等化器增益最低可向下降至-10dB。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人聲進行頻率等化器處理時,為突出某一音感而進行的頻段提升,都盡量使用曲線平緩的寬頻帶等化器。這是為了使人聲鼻音、樂音、齒音三部分的頻譜分布均勻連貫,以使其發音自然、順暢。從理論上講,應使人聲在發任何音時,其響度都保持恆定。
為了在不破壞人生自然感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特定效果的處理可以使用1/5倍頻程的等化器處理,具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1) 音感狹窄,缺乏厚度,可在800Hz處使用1/5倍頻程的衰減處理,衰減的最大值可以在-3dB。
(2) 卷舌齒音的音感尖嘯,"噓"音缺乏清澈感,可在2500Hz處使用1/5倍頻程的衰減處理,衰減的最大值可以在-6dB。
  對音源的等化器處理,最好是使用能顯示等化器曲線的等化器。一般數字調音台等化器上的等化器增益調節鈕用"G"來標識,等化器頻率調節鈕用"F"來標識,等化器帶寬調節鈕用"F"或"Q"來標識。

延時反饋 (Delay)
  延時反饋是效果處理當中應用最為廣泛,但也是最為復雜的方式。其中,混響(Reverb)、合唱(Chorus)、鑲邊、回聲等效果,其基本處理方式都是延時反饋。
  1、混響
  混響效果主要是用於增加音源的融合感。自然音源的延時聲陣列非常密集、複雜,所以模擬混響效果的程序也複雜多變。常見參數有以下幾種:
  混響時間:能逼真的模擬自然混響的數碼混響器上都有一套複雜的程序,其上雖然有很多技術參數可調,然而對這些技術參數的調整都不會比原有的效果更為自然,尤其是混響時間。
  高頻滾降:此項參數用於模擬自然混響當中,空氣對高頻的吸收效應,以產生較為自然的混響效果。一般高頻混降的可調範圍為0.1~1.0。此值較高時,混響效果也較接近自然混響;此值較低時,混響效果則較清澈。
  擴散度:此項參數可調整混響聲陣密度的增長速度,其可調範圍為0~10,其值較高時,混響效果比較豐厚、溫暖;其值較低時,混響效果則較空曠、冷僻。
  預延時:自然混響聲陣的建立都會延遲一段時間,預延時即為模擬次效應而設置。
  聲陣密度:此項參數可調整聲陣的密度,其值較高時,混響效果較為溫暖,但有明顯的聲染色;其值較低時,混響效果較深邃,切聲染色也較弱。
  頻率調制:這是一項技術性的參數,因為電子混響的聲陣密度比自然混響稀疏,為了使混響的聲音比較平滑、連貫,需要對混響聲陣列的延時時間進行調制。此項技術可以有效的消除延時聲陣列的段裂聲,可以增加混響聲的柔和感。
  調治深度:指上述調頻電路的調治深度。
  混響類型:不同房間的自然混響聲陣列差別也較大,而這種差別也不是一兩項參數就能表現的。在數碼混響器當中,不同的自然混響需要不同的程序。其可選項一般有小廳(S-Hall)、大廳(L-Hall)、房間(Room)、隨機(Random)、反混響(Reverse)、鋼板(Plate)、彈簧(Sprirg)等。其中小廳、大廳房間混響屬自然混響效果;鋼板、彈簧混響則可以模擬早期機械式混響的處理效果。
  房間尺寸:這是為了配合自然混響效果而設置的,很容易理解。
  房間活躍度:活躍度,就是一個房間的混響強度,他與房間牆面吸聲特性有關,此項參數即用於調節此特性。
  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的平衡:混響的早期反射聲與其處理效果特性關系密切,而混響聲陣的音感則不那麼變化多端,所以數碼混響器的這兩部分的生成是分開的,本參數就是用於調整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陣之間響度平衡。
  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的延時時間:即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陣之間的延時時間控制。此時間較長,混響效果的前段就較清澈;此時間較短,早期反射聲與混響聲就會重疊在一起,混響效果的前段就較渾濁。
  除以上可調參數之外,混響效果還有一些其他附屬參數,例如低通濾波、高通濾波、直達/混響聲的響度平衡控制等。
  

2、延時
  延時就是將音源延遲一段時間後,再欲播放的效果處理。依其延遲時間的不同,可分別產生合唱、鑲邊、回音等效果。
  當延遲時間在3~35ms之間時人耳感覺不到滯後音的存在,並且他與原音源疊加後,會因其相位干涉而產生"梳狀濾波"效應,這就是鑲邊效果。如果延遲時間在50ms以上時,其延遲音就清晰可辨,此時的處理效果才是回音。回音處理一般都是用於產生簡單的混響效果。
  延時、合唱、鑲邊、回音等效果的可調參數都差不多,具體有以下幾項:
  *延時時間(Dly),即主延時電路的延時時間調整。
  *反饋增益(FB Gain),即延時反饋的增益控制。
  *反饋高頻比(Hi Ratio),即反饋回路上的高頻衰減控制。
  *調制頻率(Freq),指主延時的調頻周期。
  *調制深度(Depth),指上述調頻電路的調制深度。
  *高頻增益(HF),指高頻等化器控制。
  *預延時(Ini Dly),指主延時電路預延時時間調整。
  *等化器頻率(EQ F),這裡的頻率等化器用於音色調整,此為等化器的中點頻率選擇。
  由於延時產生的效果都比較復雜多變,如果不是效果處理專家,建議使用設備提供的預置參數,因為這些預置參數給出的處理效果一般都比較好。

聲激勵
  對音源信號進行淺度的限幅處理,音響便會產生一種類似"飽和"的音感效果從而使其發音在不提高其實際響度的基礎上有響度增大的效果。
  一些數碼效果器上也配有非線性飽和效果,他就是對信號的振幅處理,模擬大電瓶信號在三極管上的飽和所引起的非線性,從而產生出"發硬"的音感效果。
  由於限幅失真所引起的主要是產生額外的高次諧波成分,因而新設計的激勵器,為了使其處理效果柔和一些,都是通過在音源中家置高次載波成分來模擬限幅失真,營造不那麼"嘶啞"的聲激勵效果。
  另外,通過一個用於加強高次諧波的高通濾波器對原信號進行處理,然後再疊加在經延時的原信號上,可以營造出音頭清澈的聲效果。顯然、這種處理方式可以產生出不那麼嘈雜的激勵處理。
  激勵處理類似於音響設備的過載失真,因而對音源的過量激勵,會產生令人不悅的嘈雜感。由於早期音響設備的保真度都不高,人們已經習慣了那種稍顯嘈雜的音響,而對於音感清潔的高保真度音響,反而不太習慣,感覺其發音過分柔弱。在人聲音源當中,除了一少部分經過專門訓練的人之外,大部分的發言都缺乏勁度,因而這裡的激勵處理是十分必要的。
  對人聲的激勵處理有下面幾種情形:
  (1)對人聲樂音的激勵處理,其頻譜分布以2500Hz為中點。此種激勵的效果比較自然舒適、對增加音源突出感的作用也比較明顯。
  (2)對人聲鼻音的激勵處理,其頻譜分布以500Hz為中點。此種激勵可以有效地增大人聲的勁度感。
  (3)對人聲800Hz附近進行激勵,可以增加音源的喧囂感,當然此處理方式的使用應十分謹慎,最好是只用於搖滾樂的演唱。
  (4)對人聲3500-6800Hz範圍內的頻譜,不宜使用激勵處理,因為它容易使音源產生令人不悅的嘈雜聲響。
  (5)對人聲的齒音一般應避免使用激勵處理,因為此頻段的失真很容易被人察覺。當然如果是使用激勵效果比較柔和的數位激勵器,也可以對齒音做輕微的激勵處理,以用於加重齒音的清析感。其處理的頻譜應在7200Hz以上。
  歌唱發音的激勵處理通常要保守一些。在實際的調音當中,激勵處理的音感效果有可能隨長時間的聽音而逐漸弱化,所以在調節激勵效果時,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
  對人聲音源的激勵處理,最好是使用數碼效果處理器。它通常有以下幾項調整參量:
  1.輸入增益(Gmn),用於調節輸入電平,注意此處切勿使設備產生過載。
  2.調諧頻率(Tuning),根據需要處理的頻段,選擇一個合適的頻率。
  3.驅動電平(Drive),用於調整激勵的深度。驅動電平較大時,效果比較嘈雜;驅動電平較小時,效果則比較溫和。
  4.混合比率(Mix),即原信號與效果信號的響度比。

效果處理的整體規劃
  對人聲音源的精細處理,需要使用1台全數位調音台,至少3台數位效果器和一台數位激勵器,其連接方式如附圖所示。
  首先在調音台上,使用通道等化器控制單元對人聲進行音色調整,以使其音感得以改善,這裡給出幾個常用的例子。
  (1)8OOHz附近的頻段可使人產生某種厭煩感,因而是可在此頻段予以最大為15dB的衰減,頻帶寬度為1/5倍頻程,用於改善人聲發音的總印像;
  (2)68O0Hz附近的頻段可使人聲產生尖嘯、刺耳的感覺,可在此頻段予以最大為10dB的衰減,頻帶寬度為l/5倍頻程,用以減弱齒音的尖嘯感;
  (3)對於發音過亮、有炸耳棍子的感覺者,可在3400Hz處予以最大為8dB的衰減,頻帶寬度為1/3倍頻程;
  (4)對於鼻音過重者,可在500Hz以下頻段適當衰減,衰減帶寬為3倍頻程;
  (5)齒音的超高頻段由於受人耳靈敏度的影響,需對12KHz處提升6dB(頻帶寬度為2倍頻程),其響度才能與人聲的樂音平衡。
  以上等化器處理較適用於現場擴音,如果是多軌錄音或節目轉發,則應將增益的調節量減半。
  等化器調好之後,再調節激勵器。先將激勵器的驅動電平和混頻電平調至最大狀態,頻率調諧放在2500Hz,此時如果其發音已顯嘈雜,或音色過硬,可將驅動電平調低,應注意這種調整有變化的是音源的硬度。如果驅動電平調在較高的位置,而只將混頻電平調低,則高硬度聲響的音響保持不變,但它會被未經激勵處理的原聲略微掩蓋。此一現像在激勵深度很強時比較明顯,其中前一種發音給人的聽感就是原聲,後一種則可產生出兩層聲音,它具有增加人聲層次感的效果。
  一般1台激勵器只能處理一個頻段,並且很多單一功能激勵器的連接都要求不能並聯,只能串聯。如需對音源的多個頻段加激勵,這裡建議在附圖所示的設備連接當中,混響器應選用含有激勵處理的多重效果器(如YAMAHA SPX990),此時就可以用激勵器處理500Hz、800Hz和7200Hz頻段,用混響器上的激勵功能處理2500Hz頻段。
  再次提醒大家的是,激勵處理的調整時間不能太長,以免人耳疲勞後,無法准確辨認激勵的程度是否合適。
  最後就是調整混響效果。這裡的混響效果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基礎潤飾,另一個是強染色。
  混響處理的基礎潤飾,主要是為了增加音源的融和性,但又不能讓人聽出有房間殘響。此處的混響處理的強染色效果,主要是用於為音源生成余音繚繞渲染性,其處理方式有以下3種情形:
  (1)生成空間感。使用廳堂或房間混響效果。模擬余音明顯的自然混響效果,是混響處理簡單而又有效的方式,對此效果通道上3500Hz附近的頻段稍作提升,可以產生穿透感良好的高亮度聲響。當然,也有一個缺點,即處理的效果比較渾濁,有時帶有一種"悶罐"聲響。
  (2)生成回音。長延時時間的延時反饋處理,可以模擬山谷回音效果;處理的延時時間一般都與演唱歌曲的節奏合拍。為使其效果更具有遙遠感,可對其1600Hz以下和3800Hz以上的頻段適量衰減。模擬山谷回音效果,很多數碼效果處理器上都有現成的程序可供使用。
  (3)生成融和的聲背景。余音繚繞的混響效果對人聲音源的美化作用非常有效,幾乎所有的人聲演唱都要使用混響。在不導致其發音變渾,或引起"悶罐"聲的前提下,我們認為混響效果越強越好,但實際常常是混響效果還很弱時,其發音已經變渾,並引起明顯的"悶罐"聲。
  為了在不導致其發音變渾,或引起"悶罐"聲的前提下,生成融和的聲背景。下面推薦如下效果處理方式,即延時一混響串聯處理方式。此種處理的延時時間一般為200-600ms,反饋增益40%-60%,混響使用大廳混響效果,混響時間為2-8s。串聯處理後的混響效果要求平滑、連貫。如果處理後的聲響音頭畢露,則可作如下調整,一是縮短延時時間,二是增加混響的響度,三是增大混響的時間。
  混響處理的強染色效果,一般都應在基礎潤飾的前提下進行,這樣強染色處理就可以弱一些。

對人聲音色的調節




調音技巧
  無論人聲、歌聲,還是樂器的聲音,它們都不是一個單音,而是一個復合音。也就是由聲音的基音和一系列的泛音所構成。這些泛音都是基音頻率的位數,物理學叫分音,電聲學叫諧波,音樂中叫泛音。它對音色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泛音的數量和泛音幅茺的不同構成音色的頻率特性曲線。這條曲線就體再了音色的表現力。例如,鋼琴的最低音頻率是27.5Hz,最高音頻率是4186Hz,而鋼琴有十幾個泛音,它的高頻可達10kHx~20kHz,一般可測到16個泛音或24個泛音。這些泛音可分為低頻泛音、中頻泛音和高頻泛音,。如果低頻泛音的幅度較強,音色就表現得混厚;中頻泛音的幅度比較強,音色就表現得圓潤、自然、和諧;高頻泛音的幅度比較強,音色就表現得明亮、清透、解析力強。  
頻譜曲線,就是將音色的各泛凌晨幅度的頂點在坐標上連接起來,這個包路線就是這個凌晨色的頻譜曲線。
一個音色的頻譜曲線各不相同,這和發聲體的物質結構、狀態和發聲的力度以及共振體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什麼是最佳的音色呢?根據意大利美聲學的觀點,就是將基音到第16個泛音的強度在坐標上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就被稱為最佳美聲線,如圖2所示。那麼,哪個音色的頻率特性曲線越接近這條直線,哪個音色的低、中、高頻泛音的比例也最為均衡,其音色的藝術表現力也最為尚佳。
在對人聲的美化、修飾上,可以通過調音台上面的輸入通道中的四段均衡器,對音色進行頻率處理,來提高音色的藝術表現力。調音台中的四段均衡器分為的4個頻段,根據德車柏林音樂研究所資料介紹,它們是:
· HF:6-16 kHz,影響音色的表現力、解析力。
· MID HF:600Hz~6 kHz,影響音色的明亮度、清晰度。
· MID HF:200~600Hz,影響音色和力茺和結實度。
· LF:20~200Hz,影響音色的混厚度和豐滿度。
如果高頻段頻率過弱,其音色就變得色彩、韻味、個性的失落;如果高頻段頻率過強,音色就會變得尖噪、嘶啞、刺耳。
如果中高頻段的頻率過弱,音色就變得暗淡、朦朧;如果中高頻段的頻率過強,其音色就會變得呆板。
如果中低頻段的頻率過弱,音色會變得空虛、無力、軟綿綿的;如果中低頻段的頻率過強,音色會變得生硬、失去活力。
如果低頻段的頻率過弱,音色將會變得單薄、蒼白;如果低頻段的頻率過強,音色會變得渾濁不清。
四頻段的音色特性如附表所示。
四段均衡器的頻率特性
附表:
頻段\感覺\狀態 人耳的聽覺感受
過低 豐滿 過高
6-20kHz 韻味失落 色彩鮮明 富於表現力 尖噪、嘶啞刺耳
600Hz-6kHz 暗淡、朦朧 明亮、清晰 呆板
200-600Hz 空虛無力 圓潤有力 生硬
20-200Hz 蒼白單溥 豐滿、混厚深沉 渾濁不清
要使音色有美感,就要泛音豐富、有層次,使歌聲有音響美,聽眾聽起來悅耳動聽,提升量不易過強。LF(低音)過量,聲音混濁不清;HF(高音)過量,聲音尖噪刺耳。提升某一頻段後,還工考慮對其他頻段的影響,要總體地考慮歌聲的清晰度和豐滿度。
下面介紹幾種曲型人聲的調音手法。
1 對主持人的調音
主持人多為小姐,其語音特性是清晰流暢,富於表情。她可以影響觀眾的情緒,因此要把她的音色調好。
低語調型:輕聲細語、感情細膩,可采取近距離拾音,話筒與口型很近,這樣可增加親切感,可拾取纖細、微弱的聲調。其缺點是存在近講效應,低頻過強。
具體處理手段:
(1)要衰減LF:在100Hz附近衰減6dB左右,最大可衰減到10dB。
(2)對於MID:在250Hz-2kHz提升3-6dB。250Hz-2kHz是語言的重要頻段。
(3)對HF:6KHz以上頻段衰減3-6dB,以減小高頻噪聲。
(4)主持人的話筒不要使用效果處理器進行混響(REV)和回聲(ECHO)處理,否則會失去真實感和親切感。
2 對普通人的調音
在歌廳裡,有一些歌唱愛好者和業余歌手,也有一些人僅是娛樂消遺,他們多為自己演唱。其中有的人沒有受過基本專業訓練,缺乏演唱技巧,甚至有噪音不好和不會使用話筒的人,其中,男聲易出現喉音和沙啞,女聲易出現氣息噪音和聲帶噪聲。
為消除以上現像采用如下具體處理手段。
(1)在100Hz以下要切除,消除低頻噪聲,使音色更加純淨。
(2)在500-800Hz要小量衰減,使音色不要太生硬。
(3)在MID頻段提升3-6dB,以增強明亮度,使聲音清晰、明亮;
(4)一般人聲音都較低,而且缺乏響度,所以音量要開得大一些;亦可把200-300Hz範圍頻率加以提升,以增加聲音的響度。
業餘歌手動態範圍不大,勿用自動音量控制。
3 對專業歌手的調音
歌廳裡常有專業歌手,被朋友邀請到歌廳裡做客,有時唱上兩曲為朋友和客人們助興。專業歌手有響亮的歌喉,從發聲、嘆息、吐字、共鳴演唱基本功都具有一定的水平,而每人都具有一定的演唱風格。
調音要求:
(1)要了解歌手的音色特點、網絡流派,高、中、低泛音特性;
(2)要了解歌手的音域寬度和動態範圍;
(3)要熟悉歌曲、歌詞感情,調凌晨的基本手法要與歌曲的意境直轄市一致;
(4)要注意歌曲的風格和歌手的演唱情緒;
(5)話筒的檔次要高:寬頻響、小失真、大動態。
演員站在歌壇上,利用歌壇聲場,使其音色既有電聲,也有自然聲。所以,要求歌壇具有良好的聲學特性。
女聲:
女聲在高頻部分容易產生S音(嘶聲);在7-10KHz衰減了3dB,可以消除S音。男聲:
男聲音域比女聲低一個8度音程,頻率低一個倍頻,在100Hz衰減了3dB左右,可以增加清晰度。

縮混過程簡介

談到縮混,就不能不說編曲。因為編曲的時候所選用的音色對縮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些時候,有些朋友聽到一首歌,覺得效果不太好,就開始罵錄音師,說錄音師的縮混很糟爛等等。其實這些朋友你們有沒有聽過這首歌沒縮混之前的樣子呢?就像有一次,我給某樂隊縮混,完了之後,他們說我縮的BASS打弦音色不夠漂亮,於是我問他們,想要什麼樣的BASS音色,於是他們給我找了一盤CD,說讓我縮出那上面的音色感覺來,我聽過之後,從合成器的ROLAND音色擴展卡“bass & drum"裡找出第一號音色,問他們是不是要這種打弦音色,他們說沒錯。我於是打開頻譜儀,讓他們看那個BASS音色的頻譜,在4500hz上有明顯的凸起,然後我又放那個BASS手彈的BASS,1500hz以上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告訴他們,你們所說的那種音色感覺,主要就是在4500hz上體現出來的,但是你們用的BASS音色不好,我早就說過,但是你們不換,那我有什麼辦法?那個BASS手說,某錄音棚裡的錄音師說了,無論BASS原來什麼音色,都可以作出這樣的效果,我說:“那你把那個錄音師找來,我付他錢,只要他能作到,就當我交學費了。”他說馬上就去找,結果也沒下文了。其實,這不是笑話嗎?你原來的音色在這個頻點上根本什麼都沒有,我怎麼能生造出來呢?

同樣的話,也適用在其他的縮混上,如果編曲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音色的選用對音樂整體效果的影響,那麼,就很難作出一首優秀的作品來。我也作編曲,記得我剛開始作編曲的時候,進棚的時候,就出現過被一些老錄音師罵的情況,他們說的就是我音色選用有問題。當然,一首作品,如果整體效果有3問題,有可能是各方面的問題,我所說的只不過是可能性之一,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都是編曲的事,我也確實聽到過縮混以後還不如縮混以前的作品,說句不好意思的話,這樣的事我也幹過。

好了,言歸正傳。先說一下縮混的過程,這個過程根據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會有所不同。我的習慣是,只要這首歌裡面有BASS和鼓,我就先縮他們。首先是BASS DRUM(地鼓)。地鼓的聲音主要就是一個厚薄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地鼓都越厚越好,而是要根據歌曲的整體風格來定的,在地鼓的縮混過程之中,要注意不要因為因為增加地鼓的厚度而導致諧波疊加,那樣會使聲音聽起來很不諧調,而且容易產生聽覺上的過載,也就是說,明明電平沒有破,但是聽起來已經破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叫做“貝司跟地鼓”,實際上這句話說的是貝司和地鼓的音色要統一。不能脫離開,因為BASS和地鼓是整個音樂的“地基”如果這兩件樂器分離開了的話,就會感覺整個歌曲不穩定。至於具體做法,我會在後面講到。

處理完BASS和地鼓之後,我們再作其他的鼓的部分,我通常是先作軍鼓,然後是HI-HAT,TOM,CYM,PERCUSSION,最後是一些打擊效果音色,那麼整個鼓和BASS縮混初步完成之後,單獨來聽,已經是有很完整的聲場的。而不是感覺很干,或者很窄。也就是說,如果這首歌有整套鼓的編配的話,那麼在鼓和BASS都縮混完成的時候,整個空間架構就應該已經搭好了。而且,整個空間的各個主要相位點都已經能夠被占據了。

在這裡,我先說一句,我所講的這種縮混方法是比較傳統的縮混方法,現在的很多的縮混已經有很多改變了,我自己也作了很多在縮混上的改變,但是,從基礎的角度來說,我講的這些東西能夠讓更多的朋友盡快的掌握規範的縮混方法,先學走,然後才學跑嘛。

然後,是鋼琴,或者是吉它,就看這兩種樂器哪個在歌曲當中更占主導地位了,也就是說,縮混完鼓和BASS之後,接下來縮混在所有樂器中最占主導地位的音色。如果是鋼琴或者是吉它的話,要注意的是,不要因為突出這個音色而導致樂隊的整體比例失調。拿鋼琴來說,如果僅僅是一個鋼琴的話,當然是越厚重越好,中高頻越嘹亮越好,但是如果和樂隊合在一起的話,就不一定是這樣了,首先,他的厚重部分不宜超過BASS,而其嘹亮的部分也最好不要超過鼓組中的軍鼓。因為一旦鋼琴的力度感太強,超過了鼓的力度感的話,就會感覺整首歌當中,鼓組是多余的,完全不必要的。

接下來,是更次要的樂器,還是遵循上面的原則,不要超過主要樂器的聲場範圍,和力度範圍。依此類推。但是,有一點是例外,當一些特殊音色偶爾的點綴在音樂中的時候,是可以在一瞬間凌駕於所有樂器的聲場之上的。但決不可長久。否則會讓人感覺喧賓奪主。

次要樂器與主要樂器的關系絕不僅僅是音量的關系,可千萬不要以為把次要樂器的音量作得比主要樂器都低,就可以了,是一種聲場關系,具體的我後面再講。

樂隊縮混完畢之後,最後是縮混人聲,在主流音樂的縮混中,人聲的最關鍵就是要讓聽眾能聽清每一個字。

錄音師手記-混音的藝術

混音不僅僅是一項藝術,它還是將音軌組裝成為最終音樂的一個關鍵步驟。一個優秀的混音可以將你音樂中的精彩之處展現在人們面前,這可以認為是你將聚光燈全部打向樂曲中那個最重要的細節,給本來就非常激動的聽眾再增添一分驚喜,同時還要保證樂曲無論是在一台晶體管收音機上聽,還是從一個發燒友的“夢幻組合”中放出來,聲音都要沒的說。

從理論上說,混音應該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你要做的只是調節一些旋鈕,直到所有的聲音聽起來都很好即可。但是一般可沒有那麼好的運氣。混音對於混音工程師來說,其難度簡直可以與演奏一件樂器那樣困難。因此我們要走得近一些,來仔細觀察一下混音中的每一個步驟。

你可以從分析一些頂尖級的混音工程師和製作人的優秀混音錄音開始,這些“大腕兒”包括:Bruce Swedien、Toger Nichol、Shelly Yakus、Steve A1bini以及Bob Clearmountain等。不要將注意力放在音樂上,而要注意其中的混音。你要盡力聽出每一件樂器的聲音,甚至是“牆壁的聲音”,因為音樂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有其自身的聲學空間位置。同時還要注意音樂中頻率響應的平衡,你要盡量使得聲音有足夠的高音部分但又不使其產生尖叫聲,還要有充足的低音來進行鋪墊,但不要將混音弄成一團渾水,當然保證一個清晰明顯的中 頻段也是必須的。

一種最好的混音參考工具就是一台CD唱機和一張混音非常精彩的參考CD(在搖滾樂CD中,我最喜歡的一張要算Tom Petty和The Heartbreakers的專輯Damn the Torpedoes,其精彩之處就在於無論你是使用什麼樣的音響系統來播放它,它的聲音都非常的好)。將CD唱機接到你的調音台上,然後經常地將你的混音作品與參考CD進行比較。如果你縮混出的聲音顯得有些呆板、刺耳或是引不起人們的興趣,那麼你就要仔細監聽並且分離出產生這些不良後果的信號源。一張參考CD也可以在許多方面對你有指導作用,例如鼓聲、人聲和其它聲音的相對電平量等。

觀察調音台的電平表,使參考CD中樂曲的電平與你混音作品的電平盡量相同(使它們的峰值信號在電平表上一樣高)。這時如果你作品的總體音量聽起來很小,甚至當它的峰值電乎已經超過了參考CD的電平值時也是如此,那說明參考CD中的音樂一定已經經過了很好的壓限處理,使整首樂曲的動態差異不致太大。事實上,壓縮永遠是你進行混音時必須要做的幾件事之一。同時,一個正規的製作室應該都擁有至少一台一流的壓限器和一名一流的使用者。

 

適當的監聽電平

太大的聲音會使耳朵感到疲勞。而較低的混音電平會使你的耳朵一直處於“靈敏”狀態且不易疲勞:太大的混音電平可以使你的全身血液沸騰,但是這樣不利於察覺到電平中的細微變化。

許多音樂工作室都存在噪聲的問題,因此混音時使用耳機看來是個不錯的辦法。盡管耳機對於捕獲那些在音箱中不易聽到的細節來說是非常優秀的,但它對於混音來講還不能說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會過分誇大樂曲中的某些細節。因此,用耳機來檢查混音結果而不是用耳機來進行混音是最好的方法。

不要讓設備“弄髒”聲音

在開始錄音時就要為混音做準備。獲得優秀混音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就是在錄音時盡量保證各軌聲音的乾淨。將信號源與錄音機之間所有可以去掉的設備都搬走,錄音過程中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應該打開信號處理設備上的“bypass(直接通過)”開關,使它不給信號加任何效果,而保持信號的“原汁原味”。如果可能的話,最好直接將聲音信號輸入到錄音機中(對於麥克風,這時要使用一個獨立的超高品質前置放大器),而將調音台也放在一邊。

對於單個的音色,你可能聽不出直接錄音和通過調音台及其它設備來錄音有什麼差別,但是一首樂曲是由許多的音軌構成的,各軌聲音中不“乾淨”的成份疊加起來肯定就會影響到混音時樂曲的清晰程度。

樂曲編配

在編曲時就應該考慮到混音的問題。個人音樂製作室中的典型問題是很容易將作品搞亂。在早期配器時就將音樂的結構塞得滿滿的,這樣隨著錄音的進行,你已經沒有空間來加入新的想法了。記住一點:音符越少,每一個音符給人的印像才會越大。正如Sun Ra曾經說過的那樣:“空白也是一種表現。”

這裡還有一些很好的建議。

● 一但配器過於臃腫了,一個較好的辦法是重頭對樂曲進行剪接。和許多人的做法一樣,我也是在製作室中邊錄音邊寫歌,因此對於歌曲的惑覺通常都是暫時的,即興的。因此刪除一些東西可以使樂曲即簡潔又好聽,並使你對樂曲的總體把握有更清晰的想法。

● 試著用歌手的演唱或是其他的旋律樂器而不是節奏部分來構造一首歌曲。先簡單地錄入一些鼓、貝司和鋼琴等來標出節拍點,然後錄入人聲並盡可能地將它剪接處理得很好。這時當你再來編配節奏音軌時,你就會對人聲的細微特點十分敏感,因此也會非常容易地感覺到應該在何處加強節奏部分的力度,在什麼地方讓節奏部分保持沉靜。

● 包含了數位音頻功能的音序軟件(例如Opcode公司的StHdio Vision、MOTU公司的Digital Performer、Steinberg公司的Cubase Audio、Emagic公司的Logic Atldio, 以及Cakewalk Pro Audio等)可以讓你在加入過多的音樂織體之前,首先非常容易地錄入和編輯人聲音軌。這樣聽著人聲來進行配器,你編出來的曲子就會和人聲貼得更加緊密。

 

混音12步

雖然對於錄音和混音來說沒有什麼一定的原則,但是一旦你開發出一套自己的混音步驟,那麼它至少可以告訴你混音工作應該從哪兒下手。下面就是我的混音步驟。

在混音中你會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整。關於混音我們這裡列出了12個(這只是個最低數量!)主要的步驟,而混音中最難的地方卻是這些步驟之間的相互影響。當你改變EQ設置的同時,電平值也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你對聲音中的某些元素進行了提升或是衰減,它會影響到其他的元素。事實上,你可以認為混音就是一把“音頻密碼鎖”。當你將所有的號碼都調到了正確的數字時,那麼你就完成了一件偉大的混音。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12個步驟,但是你要切記一點,這只是某一個人關於混音的見解,你很可能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但卻是最適合於你的混音方法。

第1步:做好準備

混音可能是一件非常單調而乏味的事情,因此要設置一個高效率的工作空間。如果你沒有一把坐感舒適的椅子,那麼你最好還是到附近的辦公用具商店去一趟。準備一些紙張和一個筆記本,以便進行記錄時使用,將燈光調整得暗一些,這樣可以使你耳朵的靈敏度高於你的眼睛,還要讓自己興奮起來,開始你的“旅行”。 要定時進行休息(例如每隔45到60分鐘),這樣可以讓耳朵得到放鬆並使你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如果你是在錄音棚中進行工作,那麼這種休息就顯得有些太奢侈了,但是這種兩三分鐘的休息卻可以讓你更加客觀地進行判斷,使你的混音工作得以迅速地完成。

第2步:回顧音軌

先使用較低的音量聽一聽所有音軌中都有些什麼東西,然後記錄下音軌的信息,並使用即時貼或是可以擦除的筆來簡要地標明哪一個聲音對應調音台上的哪一路。最好按照一般的邏輯習慣來組合聲音,例如將所有打擊樂器的聲音都放在調音台上相連的路中。

第3步:帶上耳機清除瑕疵

檢查錄音細微的瑕疵是一件需要用到“左腦”的理性行為,這不同於用“右腦”來進行感性的混音工作。如果大腦在這兩種性質不同的工作狀態中跳來跳去一定會阻礙你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在進行正式的混音之前,要盡可能地做好清理工作——消除錄音中的雜音、彈錯的音符以及其他類似的東西。這時你可以戴上耳機,分別單獨播放每一個音軌來捕捉錄時中的每一個細節。

如果你是對MIDI音軌進行混音,那麼此刻你應該做的工作無疑是減少多餘的控制器信號,消除重疊的音符,刪去單音樂器音軌中多出來的聲音(例如貝司和銅號的聲部)。

為了整理錄在磁帶上(包括數位式磁帶和模擬式磁帶)的音軌,可以先將它們轉錄到硬盤錄音機中,進行一些數字化的編輯和噪聲抑制工作。雖然一些細小的雜音單獨聽起來不會引注意,但是將一二十個音軌疊加到一起後,那些令人反感的聲音就會原形必露了。

第4步:優化所有的MIDI音源

如果要對MIDI音序的東西進行錄音,最好首先在MIDI樂器內部對聲音進行優化。例如,為了使聲音更加明亮,你最好在電子樂器中提高該音色的低通濾波器截止頻率,而不要使用調音台上的均衡器。一個要點:使用電子樂器時,一定要始終將輸出音量打到最大值,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得到最大的動態範圍。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在調音台上對電平進行調整。當在特殊場合需要改變合成器輸出電平的時候,可以使用第7號MIDI控制器信息,但是一定要保證合成器音軌中的最大音量值(控制器7號值)為127(或是非常接近127),總之應該盡量在調音台上對合成器的音量進行調節。如果你將調音台的音量推杆推到最大,而又將電子樂器中的控制器7號值設置為32,那麼你作品的動態範圍一定會大受影響。

第5步:在音軌問建立相對的電乎平衡

混音進行到現在仍不要忙著加入效果,這裡可以專注於各軌組合在一起的整體聲音,而不要再被左腦所處理的各種細節問題所干擾。對於一個優秀的混音來說,各個音軌自身的聲音應該是非常棒的,但當各軌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時,聲音應該更好。

進行整體聆聽時最好先切入到單音色(mono)方式,如果各軌的聲音錄得很清晰的話,那麼在單聲道中它們將比在立體聲中表現得更加明確。如果是一開始就用立體聲來試聽,那麼各音軌中彼此衝突的一些地方就不容易被聽出來。

第6步:調整均衡

均衡器(EQ)可以用來突出不同樂器的特徵,並使得聲音在整體上更加平衡。首先對歌曲中最重要的元素進行加工(例如人聲、鼓和貝司)。一旦所有的這些元素都“粘合”在一起了,再著手處理其它聲部。

音頻頻譜只有一定的寬度,而每一種樂器又都要在整個頻譜範圍內占據其自己的一塊領地,因此當各個樂器的聲音組合到一起的時候,它們將填滿整個頻譜(當然,如何填滿頻譜首先取決於樂曲的配器,但均衡也在其中起著一定的作用)。混音時要先從鼓組下手的一個原因就是鼓組中的樂器(從低聲部的大鼓到高聲部的釵)可以很好地覆蓋整個音頻頻譜。一旦鼓組安排停當,你就可以開始琢磨如何將其他樂器融合進去了。

對一個音軌進行均衡操作時會影響到其他的音軌。例如,提升某一個鋼琴音軌的中頻部分可能會影響到人聲、吉他以及其他中頻段樂器的聲音。有時候對某一樂器的某個頻率進行提升,還會導致該頻率處其他樂器聲音被消弱的現像。為了使得人聲更為突出,可以試著在其他樂器中將人聲頻率所在頻段進行衰減,而不要一味地用均衡器對人聲進行提升。

你可以將歌曲想成是一個頻譜,然後去決定各個聲音都就座在什麼位置(也就是其較突出的部分)。我在混音過程中有時會使用到一台頻譜分析儀,這倒並不是因為耳朵不能夠勝任工作,而是由於分析儀會提供一個絕好的耳朵訓練機會,同時還會極為精確地顯示出各個樂器在聲音頻譜中的位置。一台分析儀會提醒你在某個頻率區域內存在的聲音能量的異常情況。

如果你真的需要那種“突破”型或是說“爆發”型的聲音,那麼可以試著將1KHZ到3KHz的頻段進行少許提升。不要對所有的樂器都使用這一方法,因為其目的是要用提升(或是衰減)操作來將一種樂器的聲音與其他的樂器區分開來

要想在混音中造成聲音像是是從較遠的地方發出來的感覺,那麼你只要使用低通濾波器進行濾波就可以了,不必要非得用主均衡器不可。若你是使用高通濾波器對吉他、鋼琴這些有向低頻轉移傾向的樂器進行濾波,那麼會對這些樂器的低頻段產生修減作用,使得貝司、大鼓這些低頻中的重要成分都得到了充分地展開。


第7步:施加基本的信號處理

 

“基本的”並不意味著只使聲音變“甜”,因為效果處理可以說也是“完整的聲音”中的一個部分(例如,如果echo(回聲)效果的回聲落到了音樂的拍節上,就有可能改變節奏部分的特征,而distortion(失真)會將更加激烈地改變聲音,等等)。

第8步:創建立體的聲音舞台

現在到了將樂器安排在立體聲的舞台上的時候了。你的目的可能還是非常傳統的(也就是說,是要重現一個現場演出時的情景),當然也可能是非常前衛的。不管怎樣,為單聲道的樂器安排一個合適的聲像位置時,要避免將聲像設置得過於靠左或是靠右。出於某些原因,過於極端的信號聽起來可能會不十分真實。

由於低頻聲音的方向性不如高頻聲音明顯(即通常說的“低頻無指向性”),因此可以將大鼓和貝司的聲音放在中央。還要考慮到平衡的因素,舉個例子來說吧,如果你將hi—hat(富含高頻諧波成分)安排在了右側,那麼就應將tambourine、shaker或是其他的高頻聲音安排在左側。這種概念對於中頻段的樂器也同樣是適用的。 信號處理器也可以將一個單聲道的信號改變成一個立體聲的圖像。辦法之一就是使用有時間延續功能的效果,如使用立體聲合唱或是一個較短的延時。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信號的聲像在左側,那麼將該信號的一部分施加短延時(5到15毫秒)後 再發送到另外一個聲像為右的通道中。當你進行這樣的操作時,最重要的是要確認混音監聽在這時是處於單聲道狀態,這是由於將效果聲和直達聲進行混音時有可能導致聲音相位的抵消,而在立體聲情況下你可能聽不出這種現像。

另外一個技巧則要使用均衡器了。將一個信號發送到兩個分離的聲道上去,但是對它們實行不同的均衡處理。例如,將一個聲音送到一台立體聲圖式均衡器的兩個聲道中,將一個聲道偶數段的頻率全部減弱,而將另外一個聲道奇數段的頻率全部減弱。

立體聲的設置會十分有效地影響我們對聲音的感受。讓我們來對人聲進行加倍,讓一個歌手演唱一段,然後非常細致地將歌聲進行一次加倍。試著將這兩個聲音輸入聲像相對的聲道中,這時兩個歌聲將結合到一起,並使聲像聽起來是位於中央。這樣產生的處於中央位置的聲音會給人一種十分平滑的感覺,尤其是對於女歌手來說這將非常有效。這種聲像相對的人聲會表現出更加准確與清晰的音質,對於一個好的歌手來說更能體現其優秀。

第9步:在編曲上進行最後的改動

你應該使樂曲中互相競爭的成份盡量減少,這樣才能保證聽眾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曲調之上,而不使你的作品聽起來亂哄哄的。你可能非常為你添加的某些效果而驕傲,但是如果這種效果不能夠很好地為樂曲服務,那麼別無選擇——去掉它。相反的,如果你發現樂曲不需要某種特殊的聲音,那麼這就是你再疊錄入一兩個音軌的最後時刻。在音樂最後完成之前不要沉迷於欣賞你暫時的工作成果。切記:盡你最大的努力在混音中保持一種客觀的工作態度。

你可以通過去掉或是加入某些特殊的音軌來在混音時改變樂曲的配器。這種混音方式對於大多數舞曲風格的音樂作品來說是一種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這時,可以不斷反復地播放一段音樂,然後不斷地切換各路的啞音鍵和變化主音量,你通過調音台就可以編配出一首舞曲音樂。

第10步:聲學空間

現在我們已經將我們的音軌都設定為立體聲的了,接下來就要將它們安排到一個聲學空間中了。從為輔助輸出口外接一台效果器並選擇一個精彩的混響開始,然後再對選中的音軌增加混響和/或延時效果,為一個扁平的聲場創造出一定的縱深空間。通過開大一個聲道的輔助輸出並稍微地降低其推子,你就可以將一個音軌的聲音放置到聲場的後方。

通常情況下,你將會對整個樂曲使用混響,以建立一種特殊的聲學空間(俱樂部、音樂廳、禮堂等)。然後對某一個單獨的音軌再使用一次混響效果,例如對通通鼓使用一個門混響(gated reverb)。但是要注意一點,如果你為了將一個聲音做好而不得不將混響效果加到最大,那麼你最好將這一軌重新進行錄音。

第11步:擰、擰、再擰

此時此刻,混音已經有了個大概形狀了,下面就該進行細調了。如果你是使用自動混音,那麼就開始編寫你混音的每一個進程吧。切記上面的各個步驟都是相互影響的,因此你要反復在均衡、電平、立體聲位置和效果之間進行調整。監聽的標准要盡可能地嚴格,如果你沒有將那些給你帶來麻煩的東西除去,它們就可能會在你試聽混音結果時像幽靈一樣總來搗亂。

直到得出滿意的結果前,你這時所做的工作對於混音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是關系到混音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但你千萬也不要因此而神經質,進行混音也可以說是進行表演,如果你摳得太細,就將會失去那些能增加刺激感的自發性的東西。一個不甚理想但卻傳達了熱情的混音作品,聽起來終究要比一個精細准確但卻缺乏靈氣的混音要有意思得多、吸引人得多。出於保險的目的,不要總是反覆刪除再重新進行你的混音,當你第二天再聽昨日做出的混音時,可能會突然發現以前的這版混音正是你夢寐以求的。

事實上,你可能自己都說不出你不同混音版本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別。一位非常有經驗的錄音師曾經告訴我說,他對同一首歌曲縮混了十幾個版本,因為他堅持認為每一個混音版本中都有應該改進的地方,並且這些改進還是非常重要的。當幾個星期之後他再聽到這些混音時,結果對大多數的版本他都分辨不出它們之間的差別。因此,注意不要在進行改動上浪費過多的時間,你可以在幾天後再去處理這些問題。

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一旦你捕獲到了最滿意的混音結果,你就應該馬上縮混出幾種不同的版本,例如只有伴奏音樂而無人聲的版本、只有背景而沒有獨奏樂器的版本等。這些不同的縮混版本很可能在將來某個時候會派上用場,例如你突然有機會將你的音樂重新用在一部電影或電視版中,或是要將它改編成舞曲,那麼你就會事半功倍了。

 

第12步:在不同的系統中檢查你的記音結果

在你停止一切混音活動之前,先要在各種各樣的耳機和音箱上聽一聽,並且既用立體聲來聽,也用單聲道來聽,同時還要試驗大音量播放和小音量播放間有什麼不同。入耳的頻率響應是隨著音量的改變而改變的(在音量較低時,我們聽到的高頻和低頻成份均較少,而中頻較多),因此如果你僅在較低音量的情況下進行監聽,則你的混音一定會在正常音量播放時顯得低頻過重或是高頻過於明亮。因此你應該盡量做到在所有的音頻系統上玲聽你的混音時感覺都較好。如果你的混音是針對於某一特殊的系統而做的,例如多媒體音箱,那麼你可以考慮就用這種音箱作監聽來進行混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也一定要在一個能夠代表將來用途的系統上進行試聽。

在一個家庭音樂工作室中,你有充分的理由暫時放下手中的混音工作,等到第二天再來接著干,而其中的這段時間,你可以到多個系統上去試聽你的混音結果,看看還需要將哪幾個旋鈕再擰一擰。一個最常用的小技巧就是將不同版本的混音帶在幾盤盒帶上分別試聽,看哪一盤的聲音最像你在汽車中聽音樂的感覺。因為道路上的噪聲將會掩蓋掉所有細微的東西,只留下那些最能打動人的聲音。另外我也建議你有可能的話最好到專業的大型錄音棚中去試聽一下你的混音結果。如果在各種條件下你的混音都非常精彩,那麼你的任務才算完成了。

第13步:讓自己變為聽眾

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盡管你辛辛苦苦地進行演奏,不厭其煩地編輯每一個片段,但是你卻從來沒有從欣賞音樂的角度來聽過自己的作品。現在,混音工作已經結束,是該款待一下自己的時候了。打開最終的混音,不要再去“庖丁解牛”般地分析音樂中的成分,僅僅是去聽音樂。假裝你正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聽到了有人在放音樂。你這時對音樂有何看法?

當然,你大概認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按上面所說的那樣做。但是事實上只要盡量放鬆,你還是會得出一些結論。你可能會認為它真是棒極了,或者是認為它與你開始動手時的想法已經相去甚遠。

如果你對一個獨特的混音作品的感覺在幾個月或是幾年以後發生了改變,不要過於大驚小怪。你的品位在改變,並且你在混音方面的知識、經驗也在不斷豐富。但是只要你按照這些步驟一點一點來的話,你就會為你經過千辛萬苦創建出的作品感到欣慰——你已經從你的勞動成果中得到了應有的樂趣。

附1:關於自動混音

現有的一些器材具有自動功能,它可以使精細的混音操作變得十分方便。當然,也有一些混音工程師無視這些有利條件,堅決抵抗自動混音功能,他們認為這些自動的操作會破壞他們充滿靈感的對音樂的把握。並且,現在也沒有哪一條法律條文提到說混音工程師必須要使用自動混音。

有一位曾經與我合作過的混音師,他工作非常努力,不厭其煩地調整著電平、均衡和混響,到了最後進行縮混的時刻,他能閉著眼睛准確、及時地調整好推子的位置。他進行混音時使用的是一台八軌的設備,他將手指全部分開,以便能夠分別控制每一軌的推子,並且能做到及時、准確。這種工作的挑戰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不可否認,這樣作出的歌曲很活潑、不呆板。

但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嚴格地訓練自己以掌握這種混音的高難技術。因此適當地使用自動混音就成為了一種很好的選擇。現在的一些混音裝置可以將你推推子或擰旋鈕的動作記錄下來,然後在混音過程中自動完成控制。另外,在一些計算機音頻工作站中,你甚至可以為音量或聲像的變化描繪精確的包絡線。所以對於大多數操作者來說, 自動混音仍是一種最為方便地實現自己混音思路的工具。

另外,使用一些小手段也會使混音更加容易。例如要突出一種聲音,除增大音量外,改變均衡的設置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在獨奏樂器演奏時,你可以試著提升高頻段和中頻段。另外在進行淡出時,有時候你可以通過給某一種樂器的聲道施加更多的混響,使這種樂器的淡化速度快於其他的樂器。

無論你如何去做,都要保證混音的活潑性和對聽眾的吸引力,但是保證這一點也不是非常容易的。甚至片刻的改變就會對最終的回放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要出於對某種效果器的偏愛,就不管合適與否一味地使用它;使用效果器是要讓聲音增添更多的變化,使音樂作品的吸引力更大。保持電平一直在“跳舞”,不要對進行嘗試有任何畏懼心理。

附2:關於結尾談出

一個優秀的淡出可以說是歌曲中的關鍵所在。讓我們假設你用一段很長的器樂 演奏作為歌曲的結束。一種選擇就是讓聲音的音量保持四個小節,然後用八個小節 將其漸弱淡出。當然,一個淡出不一定非得是連續的。你可以讓漸弱有一些波動, 比如每兩拍將推子拉下一點。

線性的淡出可不是最好的選擇。而凹入型的淡出,尤其適合於那些非常長的聲音,它可以引發聽眾一直想不斷聽下去的渴望。最初的急速衰減告訴聽眾 要仔細聆聽了,當他們的心被你抓住之時,你則將漸弱慢慢延伸到結尾。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凸起型的淡出,相比之下它的聲音就有些突幾,在音樂的感覺上讓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你要何去何從。

一個返回式的淡出是指在你將某些聲音漸弱的過程中,又突然很快地將聲音推大,然後再真正地將其完全漸弱。這種小把戲可以在你製作的音樂中用上一兩回, 它們的確會給你的作品帶來一些變化。應用這種方法最好的例子可能就是,當一首 歌曲漸漸淡出到零電平時,突然又以最大的音量重新奏起,然後再徹底淡出。

均衡使用常識

Hz: 頻率 --注意大小寫,只能這樣寫。一般情況下,我們音樂裡面頻率是從50Hz--20000Hz,吉他要窄一點,200Hz到12500Hz是較為明顯的區域。

dB: 分貝 --很簡單, +dB就是增加,-dB就是減少。通俗點,就是音量大小。

GT-6 裡面是4段半開放式Eq(開放就是中心頻點可以調節)
其中高,低頻固定, 中高,中低頻開放

以下為Gt-6設定:

LOW EQ 低頻,,,,,,,,,,,,,,100Hz以下

LO-MID EQ 中底頻,,,,,,,,,,,,100-10000Hz

HI-MID EQ 中高頻,,,,,,,,,,,,100-10000Hz

HI EQ 高頻 ,,,,,,,,,,,,,,,10000Hz以上

LO-MID F ,,,,,,,,,,,,,,,,頻率,單位Hz

LO-MID Q ,,,,,,,,,,,,,,,,頻寬,0.5--16。

簡單點說,就是以上述f值為中心頻點,上下連動的寬窄,注意,Q值越大,頻寬越窄。

LO-MID EQ ,,,,,,,,,,,,,,,,-20dB---+20dB,把你既定的中心頻率點(f值)提升或降低,注意,不論增加或減少,都不應該過大,否則會導致音樂聽起來有斷層感。

下面是幾個參數的調節技巧

F值:

1.低頻:這裡不可調。

2.中低:注意兩個點325Hz左右,,,,,,非失真類音色的時候,增加或減少會決定音色的溫暖程度,自己體會

700Hz左右,,,,,,厚度,想得到較為纖細的音色,減少

另外,注意650Hz,,,,,,,, 增加會使6弦上的重金屬的右手悶音明顯

850Hz,,,,,,,,增加會使5弦上的重金屬的右手悶音明顯

3.中高:1000Hz.2000Hz.3000Hz都值得注意。簡單點說,solo,riff增加,節奏減少。

另外,6000-8000Hz是重要區域,明亮清晰的solo關鍵就在這裡。

4.高頻:不可調,在高音區solo和泛音較多的段落可以增加,一般不減少。

Q指:一句話,頻寬太寬,增益就接近無效,太窄,音色不連貫,一般1或者2就可以了。

EQ:

1. -5到+5是比較良好的形態,否則也會不連貫。自己體會。

2. 另外:低頻不宜增益過大,因為這是bass和低音鼓的頻段,一般我會切掉120以下的吉他聲音。雙木吉他的段落可以稍稍增加,重金屬低音riff可以增加,不過這是運用它的連帶頻寬,說來話長,自己體會就是了。

3. 2500Hz上下增加要謹慎,這是吉他以及效果器的本底噪音區,不宜過大。

音響技術與聲學原理

( 1)聲學歷史
當森林中有一棵樹倒塌下來時,發出一陣轟然大響聲音,但是沒有人在這個原始森林中,所以就聽不到這聲音。這算不算有聲音發出來呢?聲音是肯定發出來了,因為當樹幹及樹枝接觸地面時,它們都會產生某些聲音,但是沒有人聽見,但這聲音對於人類或其他動物所聽到的是有所不同,所以這就是聲學上所說的心理(Psychoacoustics)。
我在這裡講的聲學原理,最主要是讓一個調音員能夠瞭解聲學的各方面,而不是進行聲學研究,或是碩士、博士的聲學論文,所以我在這書內講的聲學理論都是實際可以給在現場操作音響的人用得上的。
1915年,有一個美國人名叫 E. S. Pridham將一個當時的電話收聽器套在一個播放唱片音響的號角上,而聲音可以給一群在舊金山市慶祝聖誕的群眾聽時,電聲學就誕生了。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美國哈定總統(Harding)就職典禮上,美國貝爾公司把電話的動圈收聽器連接在當時的唱片唱機的號角上,就能夠把聲音傳給觀看總統就職典禮的一大群群眾,因此就產生了很多專業的音響研究及開發了擴聲工程這門學問。音響研究人員不單純是努力地把音響器材進行改進,也做了各類不同的實驗來瞭解人類對聽覺的反應。但最高級的音響研究人同都明白音響學是要整體的研究,要瞭解音響器材的每一個環節,及人類對聽覺的生理反應,他們在過去多年內直至現在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早在1877年,英國的萊李爵士(Lord Raleigh)就已經做過聲學的研究,他曾經說過:「所有不論直接或間接有關音響的問題,
一定要用我們的耳朵來做決定,因為它是我們的聽覺的器官,而耳朵的決定就應該算是最後決定,是不需要再接受上訴的。但這不是等於所有的音響研究都是單靠用耳朵來進行。當我們發現聲音的根基是一個物理的現象時,我們探測這個音響境界就要轉到另外一個領域範圍,它就是物理學。重要的定率是可以從研究這方面而來,而我們的聽覺感應也一定要接受這些定率。」我們可以從以上一段文字看到,就算在沒有電聲音響學產生的時候,老前輩科學家都認為這個是物理的領域。
著名科學家英國的卡爾文勳爵常常說:「當你度量你所述的事物,而能用數字來表達它,你對這事物已有些知識。但如果你不能用數字來表達它,那麼你的知識仍然是簡陋的和不完滿的;對任何事物而言,這可能是知識的始源,但你的意念還未達到科學的境界。」卡爾文勳爵(1824—1907)是19世紀最出色的科學家之一,後世的科學家為了要紀念這位偉人,把絕對溫度—273.16攝氏度命名為0度卡爾文度。
戴維斯夫婦(Don& Carolyn Davis)是《音響系統工程》(Sound System Engineering)這本書的作者。這書被稱為音響聖經,幾乎是每一個外國研究音響的人必讀之物。我引述他書內這一段:「具有數學和物理學的知識,是實質上瞭解音響工程學的必要條件。對這兩種科學認識越深,越能使你跨越從感覺上所得到的意念,而達到用科學來引證事實。著名音響家占士摩亞曾經說過:『在音響學中,任何在表面看來很明顯的事情,通常都是錯誤的』。」
我在以上引述了幾位科學家及音響學家的訓言,主要是因為現在大部分做音響的人士,他們當然是對音響及音樂很有興趣,但是以為光靠他們的聽覺就可以鑒定什麼是好或不好的音響,不明白這是一門專業的工程學問,是做不好音響的。遠在19世紀的萊李爵士已經指出這是一個科學的境界,現代的音響工程學也像其它科學學術一樣正在努力地發展,所以音響工程學是離不開數學及物理學的。

( 2)現場音晌與錄音室音晌的分別
在這裡所講解的現場音響地操作,它與錄音技術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人以為音響的最高境界就是錄音技術,這是不全面的。在錄音技術上,基本是沒有碰到反饋的情況,因為在一個錄音室內進行操作時,所有的外圍因數都可以得到控制,但是在現場音響重播時,我們是不可以避免有很多現場音響的問題,所以現場音響和錄音音響是兩種不同的學問。

現場音響跟錄音室音響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有很多器材也是不同的。例如在錄音室內所用的調音台,它們的每路輸入都有多個參數均衡,讓錄音師可以把每路輸入的音源盡量做最精密地微調,務求達到最好的音源效果。一個用來做現場音響的調音台,通常在它的每路輸入,均衡都是比較簡單的。因為很多時候,現場調音師根本就沒有很多時間把每路的音源做很仔細地微調,而在現場音響的調音台每路的音量控制推桿,它們除了可以把音量做衰減外,也可以增益10—14 dB。如果做錄音室用的調音台,這推桿很多時候是不需要做增益的,所以這推桿的英文名稱就是 fader,意思就是衰減器。用在現場音響的大功率功放,它們都會有風扇作為散熱用途,因為現場音響的功放是常常在最大功率輸出的情況下工作,並且有很多時候是在戶外做現場音響時,周圍的溫度可能相當高。如果在錄音室內,通常都一定會有空調,溫度當然不會太高,而錄音室內的功放,主要是用來推監聽音箱用的,當然不需要輸出很大的功率,所以功放只需要用普通的散熱器,就可以把很小的熱量散走。如果功放裝有風扇的話,風扇發出來的聲音反而造成噪音,所以在錄音室內的功放基本上是不需要風扇的。
現場音響所用的音箱,為著要把很大的聲壓傳播繪在遠距離的觀眾,所以它們是需要很高效率的,但在錄音室內所用的監聽音箱,是錄音師用來監聽聲源或錄音的最後結果,錄音師是坐在距監聽音箱很近的地方來監聽,所以監聽音箱是一種近音場的音箱,不需要高靈敏度,作用跟現場音響音箱是完全不同的。

( 3)音頻與波長的關係
很多現場調音師都沒有理會到音頻與波長的關係,其實這是很重要的:音頻及波長與聲音的速度是有直接的關係。在海拔空氣壓力下,21攝氏溫度時,聲音速度為344m/s,而我接觸國內的調音師,他們常用的聲音速度是34Om/s,這個是在15攝氏度的溫度時聲音的速度,但大家最主要記得就是聲音的速度會隨著空氣溫度及空氣壓力而改變的,溫度越低,空氣裡的分子密度就會增高,所以聲音的速度就會下降,而如果在高海拔的地方做現場音響,因為空氣壓力減少,空氣內的分子變得稀少,聲音速度就會增加。音頻及波長與聲音的關係是:波長=聲音速度/頻率; λ=v/f,如果假定音速是344 m/s時,100Hz的音頻的波長就是3.44 m,1000hz(即lkHz)的波長就是34.4 cm,而一個20kHz的音頻波長為1.7cm。

( 4)音箱的高、中、低頻率
例如我們現在有一個18時的紙盆揚聲器單元,裝置在一個用木材造的音箱內,而這音箱的面板面積是 l平方米,即這面板的高度及寬度均是 l米。我們怎樣計算這音箱的高、中、低頻率呢?首先我們要計算這音箱面板的對角長度,是2的方根=1.414m,任何頻率的 l/4波長是超過1.414m時,對這音箱來說它就是低頻;如果一個頻率的 l/4波長是1.414m時,波長就是4×1.414m= 5.656m,這頻率=344m/s÷5.656m=60.8/s=60.8Hz,所以任何音頻低於60.8Hz時,對這音箱來說就是它的低頻率。當60.8Hz或更低的頻率從這音箱傳播出來時,它們的擴散形象是球型的,等於如果我們把這音箱懸掛在一個房間中間時,這些頻率的音量在音箱的前後左右及上下所發出來的聲壓都是差不多的,放出來的聲音變成沒有方向性。當某頻率的 l/4波長是小於音箱面板的對角長度,但這波長又大於揚聲器的半徑時,這段頻率就是這音箱的中頻率。例如我們現在是用一個18時單元,這單元的半徑為9寸,就是22.86cm=0.2286m,這個音頻為344m/s÷0.2286m=1505Hz,從60.8Hz-1505HZ頻就是這音箱的中頻率。中頻率從這音箱所擴散出來的形狀是半球形的,即如果我們把這段頻率從剛才懸掛在房間中心的音箱放出來時,聲音從音箱面板擴散出來的形狀是半球形。在音箱後面是聽不到這段頻率的聲音。1505Hz及更高的頻率,對這音箱來說就是它的高頻率。高頻率從音箱擴散出來的聲音形狀是錐形的,頻率越高,錐的形狀越窄。通常如果頻率超過開始高音頻的4倍時,聲音擴散出來的形狀會慢慢變成一條直線而不擴散,如果不是坐在對正單元的位置,就聽不到這些高頻率。所以很多高頻率單元如果是紙盆型的話,這紙盆的直徑是很小的,把這音箱的高頻下限盡量提高,希望能夠使高頻擴散的寬度增加。我們常常見到家庭音響音箱中的高音單元,通常會用 l—2時的紙盆單元,或半球狀的單元,理由就是這個原因。而專業現場音響的高音單元,因為要發出很大的高頻聲壓,所以說一定是採用號角處理的。

( 5)各類不同的音場
當一個紙盆揚聲器接受了從功放傳過來的信號後,紙盆就會作出前後的搖動,當紙盆向前推進時,紙盆撞擊到它前面的空氣分子,在紙盆前面的空氣就會增加壓力,這些分子就會繼續向前推進,碰撞它們前面的空氣分子,造成輕微的高氣壓。當紙盆向後退時,紙盆前面的空氣分子就會產生輕微的真空,然後這些分子會跟著紙盆的後退,造成這裡的空氣有輕微的壓力減少。但我們不要忘記,空氣是有彈力的,但在紙盆前面的空氣是剛剛被紙盆的動作搖動,不能達到空氣本身的彈力,這時我們便要看這頻率的波長,聲音是要直到離開紙盆的距離有2.5倍波長時,這些空氣才發揮出造成聲音的彈力。例如一個100Hz的頻率,它的波長是3.44米,所以聲音要離開紙盆2.5×3.44米=8.6米之外,才是真正的這個100Hz的聲音。如果用10OHz來算,離開紙盆的距離還沒達到8.6米就為 lOOHz的近音場,而超過8.6米才是100Hz的遠音場。為什麼我們要瞭解遠近音場呢?很多時候在一隊樂隊中的電貝司手,他往往都不瞭解近音場的效果,而在他的電貝司音箱上,有一個均衡旋鈕就是寫著貝司(Bass) ,正是這樂手的稱號。電貝司手通常會站在離開電貝司音箱不遠的地方做演奏,如果他站在近音場時,有時會覺得低音不足,就會把這Bass的均衡旋鈕盡量調大,但聽眾在他們的位置就會聽得到很強烈的低音,很多時候造成不好的效果。這些強烈的低音也會跑進歌手的話筒,如果調音師因為覺得歌手的聲音不足夠時,就會把歌手這一路的聲音提高,但也同時把電貝司的低音量也提高了,調音就遇上了困難。電貝司的最低E弦是41Hz,但因為拾音器是放在弦的末段,所以41hz第一個諧音82Hz才是主要的電貝司低頻率,82Hz的波長是 4.2米(344m/s 除以82/s=4.195m),所以差不多要離開電貝司音箱 10米左右才是這82Hz的遠音場,而因為電貝司手不會站到離開他的音箱這麼遠的距離時,他聽到的聲音只是近音場,而不是聽眾所聽得到的聲音。所以我們當說到揚聲器的遠近音場時,最主要是注意到頻率及它的波長,而不是單純看離開音箱多遠就是等於遠或近音場,最主要就是記得我們當欣賞音樂時,是要在遠音場的位置,而不是在近音場的位置。

(6)直接音場、反射音場、不直接音場
當揚聲器在一個房間內發出聲音,聽眾可以聽到直接從揚聲器傳過來的聲音,這就是直接音場(indirectfield),但也可以聽到從牆、天花板及地板所反射過來的聲音,這就叫做反射音場(reverberant field)。聽眾聽到越多的直接音場的聲音,反射音場的聲音就越小時,這聲音就越好,因為直接音場的聲音是可以控制的,但反射音場的聲音是不能控制的,只會把直接育場發出來的聲音加上渲染,把原本聲音的清晰度底減低,所以坐得離音箱比較近的聽眾就會感覺到好一點的音響效果,而坐在後面的聽眾很可能是他們聽到的反射音場聲音比直接音場聲音更大,音響效果便會比較差及清晰度降低。有時候一隊樂隊在台上演出時,因為他們沒有監聽音箱,而兩旁的主音箱是放在靠近台口的位置,樂隊及歌手所聽到的聲音完全沒有從直接音場放過來的,他們站立的位置就叫做不直接音場,聲音效果當然不會好,這也會影響到樂隊的表演水平,令觀眾聽到不太好的演出聲音。

(7)界面干擾
當我們選擇放置音箱的位置時,很重要的一環是要注意到音箱所發出來的聲音是會受到它旁邊的界面影響而造成干擾。例如放在台口兩旁的主音箱,它們的低音紙盆離開地面及旁邊的牆壁如果是大約在1米的時候,一個4米波長的音頻就會受到這兩個界面的干擾。一個4米波長的頻率是 86Hz(344m/s ÷ 4m= 86Hz),當 86HZ的聲音從音箱放出來時,大的空氣壓力在1/4周內剛巧碰到地面及牆壁,再過l/4周就反射回到音箱的紙盆面前,但這個時候剛巧紙盆要後退,原來從地面及牆壁反射過來的大空氣壓力就會被紙盆後退的動作抵消很多,造成失去了很重要的低音。如果遇到這個情況,就應該把音箱向台後退0.5-1米,讓音箱所發出來的聲音不能直接射到地面上,而如果可以把音箱移到靠近兩邊的牆壁時,更可利用牆壁的反射制做出更大的音量。80-100Hz 這段頻率是很重要的,它是我們肺部空間的共鳴點,也是低音鼓的共鳴頻率,如果是因為不瞭解界面干擾而擺錯了音箱放置的位置,實在是很不值得的。

(8)高、低音效果
我們很難指定某一頻率以上為高音或某頻率以下為低音,我們常常說人的聽覺是從20Hh-20KHz,但20kHz的頻率是很少人能夠聽到的,通常只有20歲以下的青年人,他們的耳朵沒有受到任何的損壞時才可以聽得到。如果做聽覺測驗,最高的測聽頻率只是8 kHz。當聲音傳出去時,高頻率是比低頻率衰減快得多,如果用1kHz跟10kHz做比較時,當聲音跑了100米後,10kHz的『頻率比起IkHz的音量會衰減30-35dB的。(請參看圖1)比起低頻率,高頻率聲音是比較有方向性的。高頻率的聲音從單元跑了出來後,如果受到物體的阻擋,高音就不能再傳過去,這個是跟低頻率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高頻率的波長是比較短,受到物體阻擋之後不會轉彎,但低頻率的波長是比較長,所以很多時候就算有物體在前面阻擋,低頻率也可以轉彎過去。例如有些專業音箱的設計是把一個高音號角放在它的低音單元前面,但對這個低音單元所發出來的低頻率,它根本就看不到前面是有什麼東西阻擋聲音似的,所以低頻率可以照樣傳過去。 從我們的聽覺上來說,我們是需要聽到高頻率的聲音來辨別各類不同的聲音,但如果單純是講人的談話聲時,我們只需要聽到4kHz及以下的頻率,就能馬上辨別是什麼人在說話。例如電話的聲音傳送,高頻只達到4kHz,所以有時候當一個很久都沒有和你談話的人,當他打電話給你時,只要說:「喂!」,你就馬上便可以鑒別他是你很久都沒有談過話的朋友的聲音。我們聽高頻也有方向性,即是我們能夠辨別高頻聲音來源的方向。因為高頻的聲音傳到我們兩個耳朵時,已經有了很細微的時間差,所以它們來到耳朵的時候有不同的相位改變,我們就藉著這改變了的相位可以鑒定 ?

噪音與接地問題

地與電(信號),這是一對形影不離的雙胞胎。接地,通常是指用導體與大地相連。可在電子技術中的地,可能就與大地毫不相關,它只是電路中的一等電位面。如收音機、電視機中的地,它只是接收機線路裡的一電位基準點。接地,在電力和電子技術中,既簡單,又複雜,而且還必不可少。按接地的作用,可分為工作接地、保護接地、過壓保護接地、防靜電接地、屏蔽接地、信號地等多種。在廣電技術中,以上幾種接地類型都會遇到。現就結合實際對某些接地技術問題作一闡述。

一.保護接地

保護接地是為防止絕緣損壞造成設備帶電危及人身安全而設置的保護裝置,它有接地與接零兩種方式。按電力規定,凡採用三相四線供電的系統,由於中性線接地,所以應採用接零方式,而把設備的金屬外殼通過導體接至零線上,而不允許將設備外殼直接接地。這在廣電系統的配電房中的開關設備,中央空調機、發射機等電源開關設備和大耗電設備中尤為常見。在規劃設計時,應從地網中引出接地母線至各設備上,再將機器外殼用導體連至接地母線上。值得指出的是:接地線應接在設備的接地專用端子上,另一端最好使用焊接。


有時設備外殼會麻手,這是由於交流漏電而設備外殼沒接零造成的。一般可將電源插頭拔出調換一下位置再插入即可解決。這在一些常移動的編錄設備中,由於接零線常常被忽略,操作人員有的可能會雙手同時接觸接零和不接零的設備,就有可能發生上述現象。

二. 過壓保護接地

這是為防雷電而設置的接地保護裝置。防雷裝置最廣泛使用的是避雷針和避雷器。避雷針通過鐵塔或建築物鋼筋入地,避雷器則通過專用地線入地。避雷器每年雷雨季節來臨之前須檢驗,以防失效。如我台的熱線電話接入器遭雷擊,就是因話線防雷器失效所致。在防雷引下線上,絕不要連接其他設備的地線,防雷引下線只能單獨直接入地,否則雷電會通過引下線損壞其他設備。如某台衛星電視接收機曾數次遭雷擊,其原困是饋線與房頂金屬護欄摩擦而絕緣損壞,而金屬護欄與避雷針引下體焊在一起,以至雷電竄入而擊壞接收機。

三. 屏蔽地

為防止電磁感應而對視、音頻線的屏蔽金屬外皮、電子設備的金屬外殼、屏蔽罩、建築物的金屬屏蔽網(如測靈敏度、選擇性等指標的屏蔽室)進行接地的一種防護措施。在所有接地中,屏蔽地最複雜,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因為屏蔽本身既可防外界干擾,又可能通過它對外界構成干擾,而在設備內各元器件之間也須防電磁干擾,如大家熟知的中周外殼、電子管屏蔽罩就是例子。


屏蔽不良、接地不當會引起干擾,這些干擾主要有:

1.交流乾擾,這主要由交流電源引起。對交流乾擾的防護,通常對電源進行濾波或在電源變壓器初次級間加屏蔽層並接地。在大的雜散電磁場外,為防電磁干擾進行屏蔽接地十分必要。例如,我市新亞新商城開工典禮時,錄擴設備附近有台變壓器,其電磁場就干擾現場的錄擴音。後通過把錄擴設備屏蔽接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2.高頻干擾。這類干擾來自各類無線發射台的變頻或超變頻信號,它們竄入電子設備後在機內得到非正常解調而形成聲頻干擾。

信號頻率越高,建築物或設備的金屬網孔眼就應越小,信號線屏蔽層的編織就應越密,否則將失去屏蔽作用。對頻繁拔插的信號線,應防止屏蔽層在插頭處鬆動和脫落。因有時儀器設備的屏蔽是通過信號線的屏蔽入地的(它們通過插頭插座聯接起來),若屏蔽脫落,則很容易造成干擾。如我在汕頭某電子廠時,測試人員反應,衛星電視接收機中有時會有一種滋滋作聲的干擾並影響圖像質量。經跟蹤觀察,與飛機的經過有關,顯然是澄海機場雷達信號的竄入並得到非正常解調所致。經分析查找,原來是信號線的屏蔽層在插頭外脫落,使衛星電視接收機屏蔽沒接地所致。

四. 信號地

各種電子電路,都有一個基準電位點,這個基準電位點就是信號地。它的作用是保證電路有一個統一的基準電位,不致於浮動而引起信號誤差。


信號地的連接是:同一設備的信號輸入端地信號輸出端地不能聯在一起,而應分開;前級(設備)的輸出地只有與後級(設備)的輸入地相連。否則,信號可能通過地線形成反饋,引起信號的浮動。這在設備的測試中,信號地的連接尤其要引起注意。例如,本人在某電子公司工作時,質檢部門反映衛星接收機質量測試結果不一。原來,質檢部的測試儀器,有的外殼接地,有的外殼沒接地(測試信號由信號中心傳送至各部門),以致信號通過地回饋使測量結果不一致。後把所有接地的測試儀器設為不接地,這種現象就沒有了。

耳機「三國誌」

一些世界知名的耳機品牌,大致上來講可分為歐系,美系和日系三大家。

  歐系

  在耳機領域內,奧地利的AKG是與SENNHEISER、BEYERDYNAMIC齊名的牌子,是歐洲風格的代表品牌。可謂是歐洲的「三劍客」。其中的SENNHEISER、BEYERDYNAMIC都是德國的著名品牌,可見德國在這一專業音響器材上的霸主地位。

  SENNHEISER:出身於德國的SENNHEISER是一家專門生產耳機、耳塞和麥克風的國際著名廠商,旗下產品品種繁多,而且音質也是有目共睹,高端產品在音質方面更是堪稱一流。耳機外觀屬於歐洲風格,旗艦產品HD600就是專為音樂發燒友量身定做的,有著十分高的性價比。


  AKG:出生地奧地利的維也納,出生時間1947年。akg是德語「電聲及影院設備」的縮寫形式。那麼,akg怎麼會和影院設備扯上關係呢?在歷史上來講,成立於1947年akg當初起家就是靠的就是影院設備。在維也納開創了akg這個世界名牌。隨後1953年akg開發出了世界首個單振膜心形話筒d12。1959年,akg進入耳機領域,製造出首部耳機k50。1989年,akg推出頂級動圈式耳機k1000。直到今天,它仍是公認的最佳動圈式耳機之一,與SENNHEISER-HD600、BEYERDYNAMICdt931、歌德rs1,奉為經典之作,為世人所稱道。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有的AKG耳機有K55、K66。


  BEYERDYNAMIC:是一家成立於德國柏林的專業音響製造商,和上面的AKG一樣,起初以製作影院音響器材(喇叭)為業。BEYERDYNAMIC是以其創始人尤根-拜亞(Eugen Beyer)而命名的。1937年,高保真耳機領域的開拓者的「BEYERDYNAMIC」率先開發出了全世界第一副動圈式耳機DT48。DT48這款耳機至今仍在生產銷售,可算是全球生產歷史最長的耳機了。1939年,BEYERDYNAMIC又進入話筒領域,以M19話筒打入德國國家廣播電台。目前市場上值得推薦的型號有DT880、DT990、DT931、DT831、DT531、DT431、DT331、DT231。


  飛利浦:作為家電視頻音響的世界級的專業公司的,在各個領域都有著非凡的表現。同樣在耳機產品領域也有著十分突出的表現。其專業性與以上的「三劍客」還是有些的差距的。


  美系

  與歐洲老牌的專業音響器材製造商相比是後來之秀。在其科技研發方面,製造工藝,也是絲毫不差。
其中以GRADO,Koss位傑出的代表。

  GRADO: 國內稱「歌德」,1955年成立於布魯克林。這是一家美國家族小廠,領導在設計工程為高端音已經歷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使其成為高品質視聽產品業界的領導者之一。1982年公司創建者約瑟夫·Grado ,被收錄入音像光榮榜。GARDO的外觀簡潔古樸,聲音富有活力,中頻艷麗透徹,低頻強悍。經典產品有HP1000、SR60、SR325、RS1等。


  Koss:國內稱「高斯」 ,追溯Koss Stereophones 的歷史,1953年 John C.
Koss 建立了Koss Corp ,從1958 年從第一SP3 Stereophone
的發明一直到如今音樂愛好者的遍佈世界各地,Koss長時間的致力於民用產品。

  日系

  除了美歐系的廠商外,要數日系的「鐵三角」以一個三角形的標識著稱於世。日繫在產品的外觀設計十分前衛,所以深受廣大年輕E族的追捧。


  AUDIO-TECHNICA: 國內稱「鐵三角」是一家日本的著名專業音響器材製造商。想必大家也不會十分的陌生的。在它的耳機產品以中高檔HIFI耳機最為著名。如鐵三角CM5,ATH-L3000,鐵三角em5/em7耳機都是經典耳機的代表。


  SONY:對於SONY大家一定的不會陌生,這個影音及數碼產品的巨擎。同歐洲著名的飛利浦公司一樣,他的觸角以延伸到各個領域之中。其中282,805,575,E888等幾款經典的耳機。E888更是以高性價比的優勢在眾多的耳機品牌中獨佔鰲頭。


  STAX: 成立於1938的STAX的公司是全球著名的靜電耳機的廠商。這個品牌對於大家可能不是十分的熟悉。靜電耳機與市場的常見的磁鐵耳機有所不同,靜電耳機利用靜電的力量,用580V的直流電壓驅動振膜,在音質的細緻上表現力十足。目前市場上可見的除了STAX的靜電耳機之外,KOSS也出品過ESP950這一款靜電耳機,還有已經停產的Sennheise靜電耳機-HE60/HEV70也都是不錯的靜電耳機。

聲音的潤色

1、中國有一句古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EQ的使用也是這樣。用好了,可以讓我們對聲音進行潤色,用不好,就會破壞聲音。盡量不要「切」掉某些聲音的頻段,記住:EQ對於聲音最主要功能是潤色,而不是「修理」。另外,不要為了使用EQ而使用EQ,只有當真正需要的時候才去使用它,因為,無論在什麼時候,保持聲音的自然將是最好的。

2、每一種聲音分為下面幾個部分:基音、主泛音、副泛音和高頻泛音。每一件樂器的基音頻段都是很窄的。比如說,標準音A這個音,他的基音僅僅指440hz,而不包括其他的倍頻。

提升一個聲音的主泛音,會使聲音更加溫暖或者更加冰冷。提升一個聲音副泛音,會使聲音更加柔軟、平滑,並且更加突出。提升一個聲音的高頻泛音,會使聲音更有濕潤的感覺。但是,以上我所說的僅僅是泛指,因為,每一種樂器發聲的時候,都會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泛音同時發生。而其中有些泛音會對聲音產生積極的影響,而有些泛音卻相反。並且,並不是所有對聲音有積極影響的泛音都集中在一個區域內。所以,我無法告訴大家一個準確的數值。並且,在我們計算倍頻程的時候,各種樂器的算法也是不同的。並不是向再均衡器上那樣,有一個固定的倍頻程計算方法。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找到每一件樂器的好聽的那個「點」呢?其實,沒有真正的規律,只有依靠我們的耳朵,在我們調整EQ的時候,先用掃頻的方式(這種方式上節課已經講過使用方法了)來確定那些頻段是我們真正想要提升或衰減的,然後再去進行適當的處理。

3、在作聲音潤色的時候,盡量不要疊加兩塊以上的EQ同時使用,因為這樣有可能導致你對EQ所調整的頻段混淆,而破壞聲音。另外,EQ還有調整聲音遠近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我們作調整聲音的遠近感覺的時候,通常都用混響或者DELAY,或者兩者結合使用。但是,在自然界當中,聲音的遠近感覺不僅僅是由混響決定的,因為聲音在空氣中傳輸的時候,隨著距離的增加,高頻的損失會比低頻更加快,那麼,當我們想要製造出一種聽起來比較遠的聲音的時候,我們不僅僅需要用混響來調整聲音的空間感,而且,還要用EQ來調整除了混響以外的原本聲音,以使聲音具有真正的距離感。另外,我們通常都追求亮麗的聲音。但是,過多的亮麗的聲音會使各個樂器之間更難於融合,而使音樂缺乏整體感覺。那麼,在這種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衰減一部分聲音的低頻或高頻,使聲音溶入整個音樂當中。當然,你也可以增益這些頻段,看情況需要了。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過分的提升高頻或低頻,否則會使音樂太「HI-FI」,並且由於人的聽覺音量是有限的,在相同的音量下,會使中頻聽起來比較弱,並且沒有力度。

4、如果兩個樂器在演奏相同的聲部,那麼我們就很難讓他們聽起來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與其這樣,不如乾脆就把他們變成一種聲音,其實,這也是合成器上製作復合音色的原理。因為如果你一定要時他們聽起來是兩個不同的聲音,只會使每一個聲音都失去其應有的力度以及穿透力,但當你試圖把他們變成一個聲音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已經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樂器,一種新的音色。

5、製作真正豐滿的音色:也許在你縮混完成一首歌之後,你會覺得這首歌的聲音薄,不夠衝擊力等等,但是,你決不可以單純的加整體EQ來迫使它變的渾厚,或者變得有衝擊力,那樣,會使你的音樂聽起來非常業餘。真正好的縮混在音色上是有很多講究的。我在這裡先大概說一下:低頻樂器的音色要有寬廣而低沉的力量,但不是渾濁。高頻樂器比如察,要有讓人能夠興奮起來的爆炸感,但不是刺耳。至於箱琴,要使其具有想絲綢一般的光澤。我所說的這些都是一些感覺上的東西,真正在縮混的時候,要靠大家自己把握,因為幾乎所有的縮混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沒有辦法說出一個統一的答案。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幾個原則,第一、不要為了使用EQ而使用EQ,有很多音色不用EQ的時候就已經很好了,你如果用了EQ可能會使他更糟糕。第二、EQ是一個音色的潤色工具,而不是音色的修理工具(雖然它可以做到)。第三、EQ沒有真正的規律,所有的聲音的調整要依靠你們自己的耳朵和音樂感覺。第四、當我們覺得已經完成縮混的時候,一定要休息一會兒,緩解耳朵的疲勞,然後再來聽一遍,你可能會發現原來的處理有不妥當的問題,不用擔心,這非常正常。只要把你認為不好的聲音再潤色一下就可以了。第五、整個音樂的頻率均衡非常重要,不要為了突出某一個樂器而破壞掉它。第六、PAN和EQ的結合非常緊密,同在一個定位點的聲音盡量要避免在頻率上的衝突,否則會髒。第七、無論你有多少縮混的經驗,以及你有多先進的設備,記住:前期錄製的時候乾淨還原的聲音是最重要的。遠遠比後期再去補償要重要的多。

好了,這節課,我就說到這裡,在下個章節中,我將詳細講述各個頻點在調整音色時的作用。以利於大家參考。

在撰寫本章節的時候,作者得到了國內著名錄音師元元先生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一些常用頻點的作用

50hz,這是我們常用的最低頻段,這個頻段就是你在的廳外聽到的強勁的地鼓聲的最重要的頻段,也是能夠讓人為之起舞的頻點。通過對它適當的提升,你將得到令人振奮的地鼓聲音。但是,一定要將人聲裡面所有的50hz左右的聲音都切掉,因為那一定是噴麥的聲音。

70~100hz,這是我們獲得渾厚有力的BASS的必要頻點,同時,也是需要將人聲切除的頻點。記住,BASS和地鼓不要提升相同的頻點,否則地鼓會被掩沒掉的。
200~400hz,這個頻段有如下幾個主要用途,首先是軍鼓的木質感聲音頻段;其次,這是消除人聲髒的感覺的頻段;第三,對於吉它,提升這個頻段將會使聲音變的溫暖;第四、對於察和PERCUSSION,衰減這個頻段可以增加他們的清脆感。其中,在250hz這個頻點,對地鼓作適當的增益,可以使地鼓聽起來不那麼沉重,很多清流行音樂中這樣使用。

400~800hz,調整這個頻段,可以獲得更加清晰的BASS,並且可以使通鼓變得更加溫暖。另外,通過增益或衰減這個頻段內的某些頻點,可以調整吉它音色的薄厚程度。
800~1khz,這個頻段可以用來調整人聲的「結實」程度,或者用於增強地鼓的敲擊感,比較適用與舞曲的地鼓。

1k~3khz,這個頻段是一個「堅硬」的頻段。其中,1.5k~2.5k的提升可以增加吉它或BASS的「鋒利」的感覺;在2~3k略作衰減,將會使人聲變得更加平滑、流暢,否則,有些人的聲音聽起來唱歌象打架,你可以利用這樣的處理來平息演唱者的怒氣!反過來,在這個頻段進行提升也會增加人聲或者鋼琴的鋒利程度。呵呵。總的來說,這個頻段通常被成為噪聲頻段,太多的話,會使整個音樂亂成一團,但在某種樂器上適當的使用,會使這種樂器脫穎而出。
3k~6khz,聲音在3k的時候,還是堅硬的,那麼,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該作什麼了吧。至於6k,提升這個頻點可以提升人聲的清晰度,或者讓吉它的聲音更華麗。
6k~10khz,這個頻段可以增加聲音的「甜美」感覺。並且增加聲音的空氣感,呼吸感。並可增加吉它的清脆聲音(但要注意,一定不要過量使用)。PERCUSSION、軍鼓和大察都可以在這個頻段裡得到聲音的美化。並且,絃樂和某些的合成器綜合音色,可以在這個頻段得到聲音的「刀刃」的感覺(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樣的聲音)。

10k~16khz,提升這個頻段會使人聲更加華麗,並且能夠提升大察和PERCUSSION的最尖的那個部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首先確認這個頻段內是有聲音存在的,否則的話,你所增加的肯定是噪聲。呵呵。

EQ的總結:上個章節,我已經說過了一些,這次,我補充一些。很多錄音師認為EQ的作用在於衰減而不是提升,我個人不這麼認為,而且,在我縮混的眾多作品當中,我也從來沒有這麼用過。當然,如果你的均衡器的品質過於糟糕,那我也沒辦法了。另外,不同的均衡器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以為在這個均衡器上你這麼作可以得到滿意的聲音,那麼在別的均衡器上也可以,這是錯誤的觀念。至於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你恐怕得去問均衡器的生產廠家了。


好了,關於EQ,我暫時講到這裡,以後想起來再補充,下次我來講壓限器。

如何在鼓軌上有效地使用混響

混響是一種極其常見的效果類型。例如,在過去的日子裡,鼓的聲音就在大量使用音樂廳混響效果 不過在現在,這種做法已經不時興了。

  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大家還是非常希望將鼓組的聲音置於一個聲學空間中,這個聲學空間可能是真實的房間,也可能是由混響效果器模擬出來的。為什麼非要使用一個聲學空間呢? 原因是在沒有設置聲場的情況下,鼓組的聲音會顯得缺乏現場感。

  另外,在鼓組音軌中加入混響效果,還會造成一種整體感,有助於我們的錄音結果形成一個舞台的感覺。如果你在鼓組音軌中使用了房間混響效果,那麼聽音者在心理上就會有整個錄音是在一個普通的聲學環境中錄製的感受。

  影響錄音中的混響效果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混響的量值和延時時間。其次一些的因素(其實也是十分重要的), 就是預延時時間和混響的色調(即聲音是明亮的還是灰暗的)。還有一些比較精細的參數,例如混響密度等,通過調整它們也會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每一種風格的音樂都具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混響聲和混響類型 .我們現在的目標並不是要讓你掌握所有情況下的混響設置。當然,我們會選擇一些例子來讓你熟悉各種混響參數的特性,並且幫助你設置混響參數,用以增強鼓組音軌的聲音。

- 開始

  在非常理想的情況下,應該將低音鼓、小軍鼓、hi-hat等打擊樂器分開來放置在不同的混音聲道中,在立體聲混音聲道中放置tom鼓、察,以及其他打擊樂器(假如需要的話)。如果你將低音鼓和小軍鼓分別製作成為兩個獨立的聲道,而將其他的打擊樂器製作成一個立體聲的混音聲道,則也會得到較好的結果。

  除非你的調音台的效果返回通路中提供了均衡器,否則我向你推薦,最好將混響效果器的輸出通過調音台的線路輸入端而不是輔助輸入端進行返回,這樣你就可以對效果聲進行均衡 調整了。這時要確認你的混響效果器的乾濕比參數是設置為100%的濕(我們不希望將干信號再返回到原始的音軌中)。

  注意,對於不同的鼓,我們使用的混響效果類型、混響參數設置也有所不同。例如,有的混響效果適合給小軍鼓用,而另一種則適合給低音鼓用,還有的適合給TOM鼓用,等等。實際上我們 的最終目的是,在整套鼓組上使用一種面面俱到的混響效果。

  將你的音軌電平打到你認為最終混音將要達到的量值,然後通過混響效果器發送鼓聲音 的音軌(除去低音鼓,原因見下面)。你可以指定某一路鼓的聲音與混響效果進行獨奏,用以核實是否達到了你的要求,但是一定要注意單件打擊樂器與混音中的其他樂器之間的相互關係。這裡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小軍鼓的聲音可能會不與其他的樂器融為一體,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許多錄音師都是簡單地將音樂聲音比較協調的地方的混響效果參數設置值照抄過來。偶爾,你可能會發現這招兒還是挺方便,挺好使的。但如果你是個對音樂一絲不苟的製作人,你就會認為

  這只不過是個讓你無法精確調出效果器參數的「好機會」罷了。因此,我們現在要來看看究竟如何來擰效果器上的旋鈕 ,最終調出令人滿意的聲音。

- 混響電平

  在找到了一個非常不錯的設置結果後,可以試著將混響效果返回通道的電平值進行提升或是降低,同時注意當電平值提升時你會聽到較重的延時。即當聲音變大時,你會發現衰減時間變長了,是不是這樣?當調整其他參數時,也一定要牢記住這些關鍵點。

- 混響時間

  在所有的鼓一起出聲的時候(除去低音鼓), 提升混響時間(保持預延時參數幾乎為最 小值)。注意隨著衰減時間的增大,你會感覺到聲音開始變得有些不清楚,拖泥帶水。鼓敲打得越急,則較長的混響時間對聲音的影響就越大。

  有一條很好的法則用來解決這個問題,設置合適的衰減時間,使得小軍鼓的混響聲在它再 次被敲擊之前必須結束衰減。如果小軍鼓的聲音偶爾落在了2拍和4拍上,則它被敲擊時所產生 的混響聲應該在下一個鼓點到來時消失。

- 低音鼓上的混響

  在低音鼓上設置混響效果一定要注意,在小軍鼓(或是TOM鼓)上非常精彩的混響設置,可能會造成低音鼓的聲音邋邋遢遢。出於這一原因,錄音師們通常都是在低音鼓上使用與其他打擊樂器完全不同的混響效果,有時候乾脆就不給低音鼓使用混響效果。

  在混響效果聲的返回通道上不斷用均衡器來調節、試驗,直到混響效果在低音鼓上沒有影響時為止。通常情況下,你只要進行少許均衡調節,就會使混響聲發生非常顯著的變化 .

- 預延時

  將預延時參數調整到最小值,這時你會發現混響聲與原始聲音變得更加具有連續性。當然你是不會希望聽到混響聲變成原始的直接聲的一部分的。儘管它有時候聽起來不是十分自然,但是這種設置形式還是在許多快節奏、「大能量」的歌曲中被用到。

  將混響衰減設置為0.8到1.5秒,並且開始增大預延時的量值。注意這時鼓聲的混響會變得不連貫。同時你還要注意一點,儘管衰減時間是相同的,但是從主觀上來講,混響空間的變化會導致聲音在聽覺上的差異,比如你在將你的鼓組從一個混凝土質地的地下室移到了一個劇場中(當然,這不太現實,但是你會從中體會到這種特性), 聲音就會大不一樣。

- 漫射係數

  只聽鼓聲和它的混響聲,選擇混響衰減時間為1.5秒到2.5秒,將預延時時間設置為20到40 毫秒。將漫射係數從一個極端調整到另外一個極端,仔細進行監聽。

  注意在低漫射係數情況下混響聲是如何變得微弱且不平滑,具有顆粒的感覺。在有些情況下,它還會變成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回聲。

  將其他的音軌也打開並且重新安排鼓聲/混響聲的平衡。由於加入了其他的樂器,混響聲中會出現顆粒狀的感覺。注意,即使你使用了相對較長的延時時間,可是混響聲卻可能依然無法與鼓聲和其他樂器的聲音合為一體。通過使用不同的漫射係數不斷進行試驗,你會體會到,比起衰減時間和電平參數來說,調整漫射係數所帶來的變化是更加細微的。

  很明顯,所有的參數之間都是要相互影響的。因此,如果你增大了混響時間,那麼你可能也要調整電平、均衡和漫射係數,以保證混音的質量。

  綜上所述,最主要的一個觀點就是要不斷地進行檢查,看看你的調整帶來了什麼變化,混音中的其他樂器聲是否依然讓你滿意,不要一不小心誤入歧途。

- 附:術語表

Decay:衰減。這個參數用來控制混響聲漸漸消失的時間。

Diffusion:漫射係數。這個參數用來描述混響聲的稠密程度。有時候也稱之為「密度」。

Predelay:預延時。最初的聲音信號與混響聲信號之間的時間間隔。

Reverb:混響。這是一種信號處理類型,它用來製造出一種持續不斷的聲音迴響。

Wet/Dry Mix:混音乾濕比。這個參數用來控制在混響效果器的輸出端,未經處理的信號(干信號)與經過處理的信號(濕信號)之間的相對電平。

音響系統與建築聲學的關係

音響系統與建築聲學的關係音響發燒友有一個口頭語「低級發燒友玩器材,高級發燒友玩房間」,充分說明了建築聲學對取得優良音質的重要性。周密考慮和正確設計室內聲音的傳播條件,是獲得優良音質的保證。
房間中某一點聲源發聲時,聲波一球面方式向四周擴散傳播,聲音的強度與傳播距離的平方成正比減少(平方反比定律)。當聲波傳播到四周界面時,一部分聲能被吸收,另一部分聲能被反射。到達聽眾耳朵的聲音有三部分組成;直達聲、比直達聲晚50MS到達的早期發射聲(又稱近次發射聲)和比直達晚50MS以上的多次發射聲(又稱混響聲)。

三種聲音的貢獻分別為:
1、直達聲:提供聲源的方向、傳遞聲音信息、提高聲音清晰度和聲壓級的主要來源。
2、早期發射聲:提高聲壓級和聲音清晰度、增強聲音的空間感。耳朵無法把它和直達聲分離出來,在EASE設計軟件中,可用聲線法把它們分離出來。
3、混響聲:混響聲無方向性,不包含聲音信息,但它使 聲場分佈均勻、音質豐滿,可提供分辨別房間的空間特性(房間的大小)。過大的混響音會降低聲音的清晰度、掩蔽直達聲,超過100MS延時的混響聲會形成回聲,嚴重影響聲音清晰度。
直達聲(包括早期發射聲)與混響聲的聲能比(D/R)是直接影響聲音清晰度的重要參數。混響聲能的衰減率與周圍界面的吸聲能力有關,通常用混響時間R60來表示,即聲源停止發生後,室內聲壓級衰減60dB(1000倍)所需的時間,由於吸收材料的吸聲特性與聲音的頻率有關,因此R60太大時會使聲音混濁不清,過小時會使聲音感到乾澀無味。

(二)聲學設計中的幾個重要參數
1、吸聲係數
建築聲學設計中用吸聲材和吸聲結構來消除回聲,顫動回聲,聲聚焦和減少混響時間等房間的聲學缺陷。吸聲材料吸聲結構通常用吸聲係數來表示。
Eo-Er
〆=¬¬——---
Eo

式中:Eo-入射到吸聲材料的聲能: Er-被材料反射出來的聲能。
=1意味著聲能全被吸收; =0意味著聲能全被反射。

2、臨界距離DC
前面已提到直達聲的傳播衰減與傳輸距離的平方比成反比,離聲源的距離越遠,聲壓級越低,混響聲的傳播衰減不遵守平方反比定律,在理想狀態下,理論上它在整個房間的聲壓級是相等的。圖2-3黑點表示直達聲,離揚聲器越遠,聲壓級越低,黑點密度越稀。空心圓點代表混響聲聲壓級是相等的,因此空心圓點的密度到處是相等的。
臨界距離DC是指在聲源軸線方向上,直達聲與混響聲聲能相等的距離,即D/R=(0dB),臨界距離在計算聲音清晰度時很有用,一般來說,在D/R>-6dB區域內(即2倍臨界距離),聲音的清晰度是最好的,臨界距離的計算方法為:

式中:Q-揚聲器的指向性因數
R-房間常數(即房間的吸聲量)
-房間的平均吸聲係數
S-房間的總吸聲面積

3 、混響時間R60
房間的混響R60與房間的容積V 表面面積S和房間的平均吸聲係數有關,
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V-房間容積M3
S-房間的總吸聲面積
房間平均吸聲係數
當 應使用EYING公式計算;


式中:M為空氣吸聲係數,它與頻率和濕度有關,1KHZ~8KHZ的M值為0.003~0.057。
不同混響時間R60的聽覺感受:R60<0.5秒(500HZ);聲音清晰,但太於(單薄),適宜於錄音室。
R60=0.7~0.8秒(500HZ):聲音清晰、乾淨、適宜於電影院和會議廳。
R60=1.2~1.4秒(500HZ):聲音豐滿、有氣魄、空間感強,適用於音樂廳和劇場。
R60>2秒~3秒(500HZ):聲音混濁、語言清晰度差,聲音發嗡,有回聲感。

(三)吸聲材料與吸聲結構
按吸聲機理,常用的吸聲材料與吸聲結構可分為多孔吸聲材料和共振吸聲結構。
1、多孔吸聲材料
多孔吸聲材料包括纖維材料和顆粒材料。纖維材料有:玻璃棉、超細玻璃棉、礦棉等無機纖維及其氈、板製品,棉、毛、麻等有機纖維織物。顆粒材料有膨脹珍珠巖、微孔磚板等塊、板製品。
多孔吸聲材料一般有良好的中高頻吸聲性能,吸聲機理不是因為表面粗糙,而是因為它有大量內外連通的微小空隙氣泡。多孔材料的吸聲能力與其厚度,密度有關,隨著厚度增加,中低頻吸聲係數顯著增加,高頻變化不大。增加材料的密度也可以提高中低頻吸收係數,但比增加厚度的效果小,因此在使用同樣材料時,當厚度不受限制時,寧願採用結構密度鬆散的厚度大的多孔材料。
多孔材料背後有無空氣層,對吸聲性能有重要影響。其吸聲性能隨著空氣層厚度的增加而提高。
簾幕也是一種很好的多孔吸聲材料。就吸聲效果而言,絲絨最好,平絨次之,棉麻織品再次,化纖類簾幕最差。通過調節簾幕與牆面或玻璃的間距可調節吸聲效果

2、共振吸聲結構
穿孔板吸聲結構和薄板、薄膜吸聲結構都可看作利用共振吸收原理的吸聲結構。
穿孔板吸聲結構具有較好的中頻吸聲特性。它由金屬板、薄木板、石膏板等穿以一定密度的小孔或縫隙後固定在龍骨上,背後留有空氣層而構成共振吸聲系統。它可視為由許多並聯的亥姆霍茲共振器組成。
共振頻率可用下式計算:
式中 C——聲速,34×103cm/s
P——穿聲率,即穿孔面積與總面積之比值;

D----板厚 (CM)
d----穿孔直徑(CM)
穿孔板的吸聲特性在共振頻率附近有最大的吸聲係數。為擴展吸聲係數的頻率範圍,可在穿孔板後鋪設多孔吸聲材料及留有一定的空氣隙。
穿孔的孔徑小於1MM(穿孔率P=1%~3%)時稱為微孔板,用薄金屬板製成,其後面再鋪設多孔吸聲材料,可在較寬帶內獲得較好的吸聲效果。做成雙層微穿孔板結構,吸聲性能更佳。
如果把穿孔率達到50%以上的微穿孔金屬薄膜或微孔有機玻璃板直接帖在大面積裝飾玻璃平面上 ,則可解決玻璃平面的強聲發射問題,同時也不大影響玻璃的透光性或透明度。他的缺點是造價太高。
3、聲波擴散體
改善建築聲學特性的方法除使用吸聲材料外,還經常在牆面及聲波發射強烈的地方設置聲波擴散體/面,使聲波產生漫反射和分散室內的共振頻率。改善聲音的「染色」失真(即音色變調)和顫動回聲。常用的聲波擴散體形狀如圖2-12所示,圖中(a)為三角形,(b)為圓弧形,(c)為MLS擴散體。三種擴散體牆面結構的效果以(c)MLS為最好(1-3-2-1-1-2-1隨機序號),(a)次之,(b)最差。
4、最新的高性能防潮吸聲材料
室內游泳池的建聲設計一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因為常規的吸聲材料都不能防潮、防水,使游泳館的擴聲系統音質難以提高。

基層專業音響技術人員必備手冊

國內目前約有二十萬人從事著基層音響工作,分佈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企事業單位的會議室、多功能娛樂廳,各級文化服務中心、小劇團、社區活動中心等等)。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基層的演出活動對音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於基層專業音響技術人員大都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加上基層單位所購置的音響設備有限,以至於在演出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一場基層的演出活動中,音響技術人員擔負著領導對其的信任,自身工作能力、態度的肯定等多層意義。本文針對基層演出中音響技術人員常遇見的問題,在這裡用簡練的方式描述工作流程,希望能對基層專業音響工作者有一定的幫助。
《戶外演出篇》
一、接到演出任務
1、向有關負責人詢問演出目的,節目類型,是否有綵排;
2、檢查設備,線材及配件(是否能正常使用);
3、購置相關物件(如:無線話筒的電池、編號貼紙等)。


二、現場安裝
1、電源的確定,注意避免與燈光電源共接;
2、總控制台的擺放位置:盡量擺設在舞台前方的一側,並能聽到清楚的擴音信號範圍的位置為適;
3、音箱擺佈方式,根據現場觀眾區的具體空間進行設計(可採用集中式或分散式);
4、線路分佈,注意弱電信號線不要與強電信號線走在一起。


三、音響系統測試
1、確定各設備連接線已正確連接後,檢查各設備的推桿、旋扭是否處於正確位置。然後通電,目測各設備電源是否到電;
2、關閉功放音量輸出電位器,播放一熟悉音樂信號(稍在調音台的參量均衡中調整) 將調音台總輸出(返聽輸出)椎子推至0db,信號通道椎子推至0db,調整增益,使調音台輸出電平指示燈處於0db(信號最佳輸出狀態)。檢查調音台、各周邊、功放的信號指示燈是否正常顯示;
3、慢慢開啟功放的音量電位器(重複各台功放),檢查其對應的音箱是否正常擴音(同時檢查各單元是否正常);
4、拉下調音台總輸出(返聽輸出)音量椎子,全部功放的音量電位器開至最大,再將調音台總輸出音量椎子與返聽音量椎子慢慢推至0db,在觀眾區(與舞台)中央檢查擴音是否平衡(相位是否正常),同時判斷音樂信號聲壓在觀眾區(與舞台)各位置是否足夠。


四、音源部份測試
1、第一次伴奏音樂通道測試:調整調音台音樂信號通道的參量均衡,聆聽二次音信號,確定其音域高中低層次感。
2、第一次人聲話筒通道測試:調整調音台音樂信號通道的參量均衡,檢查話筒拾音靈敏度,觀察調音台信號指示燈,當信號達到一定聲壓後,加上混響效果和伴奏音樂用歌聲或語音進行初步調試,確定人聲、音樂、效果的大概比例。


五、音頻處理設備的調整
1、EQ的調整:(整個音響系統最關鍵的調整環節也就在這裡)EQ有兩個重要作用彌補聲場缺陷造成的頻響不平衡,一是調整音色,二是抑制聲反饋造成的嘯叫聲。戶外場所EQ的調整應在保證不產生嘯叫的條件下進行音色調整。方法如下:將主擴音、返聽系統調整到正常音量位置(演出時所需聲壓),將EQ頻點 全部調至0db,並隨時控制話筒通道推桿(以便當嘯叫聲一出現時拉下進行頻率衰減)。
1、手持一話筒在舞台上不斷走動,逐一尋找嘯叫頻點。
2 、將話筒放置於舞台某一位置上(模擬演員演出時將要到達的位置)。對住主音箱(返聽箱),慢慢開大話筒音量,尋找嘯叫點。
將尋找到的嘯叫頻點記下,衰減至正常音量後不再出現嘯叫時,開始第二次進行人聲與音樂信號的音色補償。(EQ進行調整後,音色會有大幅度的改變,此時要根據演出的需要及聽音的感覺,配合調音台的參量均衡及其它周邊設備,進行細心而有耐性的二次調整,直至你認為滿意為止。
2、壓限器的調整:其有二個重要作用:一是降低節目源的動態範圍,防止信號的過載與失真,對功放和音箱單元具有保護作用。二是提高節目響度(聽覺特性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在戶外中小型演出中,建議調整如下:噪聲門置於open到—20 db之間 , 壓縮門限電平置於-10db 到0 db之間,壓縮比置於2:1,動作時間置於10ms, 釋放時間置於0.3s。(具體調整應按現場系統與演出需要而定。
3、效果器的調整: 配合人聲音,調整各種獨立、混合效果程序,逐個進行試唱試聽,記錄可以在演出場合使用的程序,確定其信號輸入輸出量,選定1~3個合適的效果,根據現場需要,在演出時可隨時從機中調出使用。


六、總系統擴音測試
當設備調整好後,進行總體的聲質檢查
1、音樂信號的要求應是有力度、有豐滿度,高音不能刺耳,低音不能混濁。
2、人聲信號(加入效果)的要求應是圓潤、豐滿和有層次,富有現場感。
不同的音樂與不同的人,會使音質效果產生不同的變化,此時應在調音台上的參量均衡中進行適當的提升與衰減。


七、演出前的走台(綵排)
1、收集音樂伴奏帶,並進行排列與分類。(基層演出多屬業餘演出,節目自導自演,伴奏帶種類多,因此,演出前一定要排列好與分類:對應節目單用貼紙編號,將收集到的伴奏帶在節目單上登記,並分類,如磁帶用T表示,VCD碟用V表示等等);
2、確定男女主持話筒、歌手演唱話筒,並用貼紙編號;
3、詢問舞蹈演員,確定出場時是否有「造型」(如:是否先擺好舞蹈造型再放音樂,還是先放音樂演員再出場),並在節目單上記錄;
4、對於演員的特殊要求(如小品要求在某一時間內播放音樂;歌手假唱,但在中途時要說話;演員在台邊進行節目解說等等),應在節目單中詳細記錄,並安排某一工作人員進行協助。
5、對演出中所使用的話筒、話筒支架數量,擺放位置進行確認,在節目單上記錄,並安排某一工作人員進行協助。
 
八、演出前的準備:
1、詢問負責人,確定有幾個領導在台上致辭,並安排話筒。
2、詢問負責人,確定出場音樂與結束音樂,並與主持人商定出場音樂的時間;
3、用直流表檢查無線話筒電池電量,並預備一套備用電池;
4、檢查音樂伴奏帶,確定按「PLAY」之後,1秒內有音樂信號出現;
5、認真分析節目順序,看是否有話筒分配上的衝突,並將話筒開關拔至「ON」位置,用電工膠布包紮;
6、召集音響工作人員,安排分工合作事宜(如:負責話筒的安排與電量的檢查、負責話筒支架的擺放,節目帶的播放等等)。


九、演出期間:
1、注意多支筒話的音量平衡、人聲與音樂信號的平衡(演出人員不同的拾音距離、發音的力度都可造成原本調試好的話筒音量出現信號偏弱的情況);
2、對於正在演出的演員在台上暗示音量不足的情況,應取納系統信號電平作為標準,進行合理的調整;
3、出現冷場,觀事態發展而應變,如果是演員問題,聽從舞台總監的安排;如果是設備故障,迅速查明原因,及時向舞台總監匯報並採取有效的「救場」措施。
 
十、演出結束
1、將節目伴奏帶統一交給相關負責人;
2、將無線話筒內的電池取下。

常用樂器、人聲均衡調節訣竅

在許多情況下,一種樂器單獨聽起來很悅耳,但仍需進行均衡調節使之頻響與其他樂器沒有牴觸、突出最亮麗的部分,從而融入到作品中去,這就是均衡調節的主要目的。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常用樂器及人聲均衡調節的一些訣竅:
1.底鼓(Kick Drum):底鼓是一首歌曲裡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為它推動著節奏向前進行。這裡我們討論如何處理常見的三種底鼓:
第一種我稱之為「80年代蓬頭底鼓」,你一定熟悉的:強而有力、富含中頻、含有重擊的"砰"聲,想得到這種比較懷舊的底鼓聲音,可以先過濾掉60Hz以下的頻率,然後根據情況在78-84Hz提升3到6dB(Q值大約為1),使之聽起來像是敲在你的胸膛上。接下來在1.5-2.5kHz提升大約6dB來增加"砰"聲(Q值在1.5-2.5比較適合),最後在120Hz降大約4dB(Q值1.0)。參數可以反覆調節直至聽起來像"White Lion"的作品。
第二種是當今最流行的"Bonham"搖滾底鼓,我通常在120-240Hz提升4dB或更多來得到這種聲音,還需要過濾掉1.5kHz以上的所有頻率,有時候可能需要在80Hz略降低1-2dB、在60略提升2-3dB。
還有一種現在常用的底鼓:比較空、有摩擦聲,想得到這種聲音,你可以過濾掉100Hz以下的所有聲音,在125Hz提升大約3dB,在250-350Hz提升大約4dB。然後過濾掉2kHz以上的所有頻率。

2.軍鼓:目前有兩種使用最廣泛的軍鼓類型:一種緊湊、有力,另一種鬆散、比較長(通常用於ballads風格的歌曲)
首先,任何軍鼓都不需要150Hz以下的聲音,所以把它們過濾掉。軍鼓的中心頻率通常在1kHz附近數百Hz的頻段內,所以在這一頻段提升3-6dB通常會非常有益。
對於緊湊型軍鼓,你可以嘗試分別提升中高頻(5kHz附近)、部分高頻(8-9kHz),提升量可以從3dB開始逐漸上升,左右變化一下提升的頻點直到得到理想的效果。過濾掉250Hz以下、11kHz以上的頻率會使這種軍鼓聽起來很舒服。
對於鬆散型軍鼓,需要在低端(250Hz附近)進行一些提升,我通常提升6dB。高頻不用象緊湊型軍鼓那樣大幅提升,但在7kHz附近略作提升通常會有益處,再往上的頻段可以過濾掉。關鍵是中頻,先把提升的頻點在800Hz-2kHz之間移動,找到那個能引起共鳴的頻點,然後調整一下提升的幅度和Q值。對於這種軍鼓,往往需要加上啟動時間(attack time)較長的壓縮、較重的混響來與之配合。

3.鈸(cymbal):對於這些富含高頻的鼓件,可以降低4kHz以下的頻率,根據情況提升高頻區(10-14kHz)大約3dB。

4.沙錘(shaker), 手鈴(tambourine), 手鼓(conga)、拍手(hand clap)等:沙錘(shaker)和手鈴(tambourine)很相似,要明亮並且貫穿高頻區,對於沙錘,我通常過濾掉2kHz以下的所有頻率,略提升高頻,比如在9kHz提升6dB;手鈴要略帶叮噹聲,所以我過濾掉800Hz以下的頻率,在1.5或2kHz提升4dB,在7kHz略作提升。
對於手鼓(conga),我通常用掃頻的辦法找到那個引起共鳴的頻點,根據情況略作提升或降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提升過多,尤其是共鳴頻點較低的時候,可能與鼓和貝斯形成干擾。為了突出conga的衝擊效果,我通常在中頻(5kHz附近)略作提升,比如提升6dB。
對於拍手聲,可以通過提升中低頻使之厚實,通常在250Hz提升2dB(Q值1.5)。同樣為了加強衝擊力,可以提升中頻(在1.5kHz附近提升約4dB)和高頻(在8kHz附近提升2-3dB)。

5.鋼琴:如果鋼琴是主要樂器,只與人聲或少量陪襯樂器構成音樂,這時可不必做太多調整,如果沒有貝斯,我通常會略微提升低頻(140Hz附近),另外可以在高頻區(8.5kHz附近)略作提升,比如3dB。
如果鋼琴與其他7-8種樂器一起構成非常豐滿的音樂,則需要對鋼琴做一些衰減的均衡處理。由於鋼琴的彈奏多集中在中音區,因此你可能需要在中頻區(3或4kHz)略作衰減使之聽起來不那麼"honky"。過濾掉140Hz以下的頻率,因為這段頻率毫無疑問會與底鼓和貝斯形成干擾。在8kHz附近略作提升可以使高音鍵聽起來更明亮。另外盡量使中頻到高頻的過渡自然些。

6.電貝斯:電貝斯的種類很多,處理的方法也不一樣。我最喜歡的是這種貝斯:豐滿、厚重、每個音符都很突出。對於這種貝斯我通常這樣處理:過濾掉100Hz以下的所有頻段,降低520Hz以上的頻段,在260Hz提升6dB使音調變得豐滿,在730Hz提升3dB來增加撥弦的噪聲,然後再配合適當的壓限效果器,就可以產生這種適用於多種音樂風格的貝斯聲音了。
對於擊弦貝斯(slaps and punches),處理方法大體同上,但有兩處不太一樣:不必從520Hz就開始降低高頻,在中頻(2kHz附近)提升4-6dB突出slap聲;低頻過濾點可以設在50Hz,以便保持足夠的隆隆聲。

7.電吉他:與鋼琴一樣需要根據整個作品的配器來決定處理方法。如果只有一軌電吉他外加鼓與貝斯,可以讓電吉他聽起來響亮;如果有好幾軌電吉他,另外還有鋼琴、電鋼琴、打擊等樂器,就必須讓電吉他在頻譜中佔據合理的位置,從而融入到音樂中。
對於第一種情況,只要不與貝斯發生衝突,可以盡可能的響亮,我處理那種只有一個吉他手的小型搖滾樂隊時,會盡可能提升電吉他的低頻,通常會在160Hz提升3dB以上,同時注意與貝斯相融合。另外根據電吉他的聲音特點可以在700-800Hz稍作提升。有時需要突出中頻,可以在3kHz附近提升。如果想要得到那種壓碎般的聲音(crunchier),可以在高頻區(7kHz)提升6dB左右。同樣,把不需要的低頻和高頻過濾掉——這是一個好習慣,但要仔細聽,以免過濾掉有用的泛音和諧音。
對於第二種大型樂隊的情況,假設還有另外兩把電吉他。首先過濾掉200Hz以下和9kHz以上的頻率,重點是中頻,可以先通過掃頻來判斷哪些頻段需要提升、哪些頻段需要衰減。我發現提升4kHz、衰減6kHz通常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有時卻正好相反,主要取決於作品的整體要求。對於有多把電吉他同時演奏的情況,要確保其聲音略有不同,否則聽上去會非常刺耳。

8.木吉他與絃樂:對於不同的混音作品,木吉他的均衡處理會有極大的不同。
圖六(抱歉在原文裡沒有找到圖例)示範了一個與鼓、貝斯、鋼琴、電吉他、打擊樂以及大量人聲一起演奏的木吉他均衡處理。我過濾掉了90Hz以下的所有頻率,在360Hz作了少許提升。在中頻、高頻作了相當大的提升:在2kHz提升了10dB,在7.1kHz提升了9dB,這樣處理後木吉他聽起來的確比其他樂器都要明亮了。
來看圖七,這首作品裡除了木吉他外只有人聲、少量打擊樂器。為了使木吉他聽起來更飽滿,我把低頻過濾點降低到了43Hz,在166Hz提升了3.4dB。中頻提升點放到了3.1kHz,只提升了7dB,用更平滑的均衡曲線在高頻區(7.1以上)提升了9dB。
絃樂的均衡處理與木吉他非常類似,在樂器很多的音樂裡,我通常會過濾掉大部分低頻,然後在中高頻(7kHz)提升大約4dB,最後也許會在高頻區(10kHz)用坡形曲線做提升來增加一些空氣感。

9.銅管和木管樂器:通常中頻比較突出,處理好中頻非常重要。對於象小號這樣的樂器,低頻過濾點可以設在200Hz甚至更高,在對中頻進行處理時要注意避免混濁。
對於那些低音突出的銅管樂器來說,情況正好相反,需要過濾掉高頻部分,比如過濾掉9kHz以上,通常要提升中低頻,比如1.5kHz附近。對於大號,記住一定要過濾掉40Hz以下的頻段,以免引起某些音箱發出低頻噪音。
大多數木管樂器需要突出氣流聲,通常可以通過提升9kHz以上的頻段來達到這一目的。巴頌管可以演奏非常低的音符,所以不要過濾掉它的低頻。但對大多數木管樂器來說,過濾掉低頻是有益的。

10.主唱:往往需要在音樂裡處於顯著、靠前的位置,通常可以通過提升中頻來實現。主唱是音樂最關鍵的部分,要求能聽清每一個字又不讓人感到煩擾。對於不同特點的人聲,處理方法各不相同,需要通過多聽來判斷。
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男聲和女聲的處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我前一陣剛完成一首男女聲二重唱歌曲,男歌手和女歌手在同一個錄音棚錄音,用的都是U67話筒,但聲音的差別讓我大吃一驚。
我對他們分別進行了均衡處理,見圖8(抱歉在原文裡沒有找到圖例)。男聲我用坡形均衡曲線在高頻區提升了1dB,女聲我在8.8kHz衰減了3dB。由於男歌手那天感冒了,鼻音較重,所以我在5.1kHz衰減了5dB,在7.5kHz提升了2dB。女聲的低頻區我分別在733Hz和283Hz提升了4dB,目的是用女聲低頻來補充男聲。有趣的是我對男聲和女聲都在2.5kHz作了提升,可見提升中頻對於人聲來說有多重要。

11.背景人聲:有兩種類型的背景人聲,一種是標準的高八度合唱,我通常使用與主唱相同的均衡設置;另一種是有3-4個不同聲部的背景和聲,聲像範圍跨越整個聲場,這時我會使用不同的均衡設置,要讓他們聽起來富有空間感並且超凡脫俗:對於高聲部和聲,我通常過濾掉400Hz以下的頻率,對於低聲部和聲,過濾掉100Hz以下的頻率,在不喪失合唱清晰度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降低中頻(1-4kHz)。在中高頻和高頻我做了較大提升,直到聽前來猶如天使發出的聲音。

12.念白:對於那種不許要與音樂相融合的念白,可以讓聲音盡量厚重,盡可能保留更多的低頻。如果想讓宣講者的聲音聽起來猶如上帝般宏亮,可以根據情況提升60Hz及120Hz。然後提升7kHz附近的高頻。有時需要降低一點中頻,但要注意不要喪失聲音的清晰度。

正確的均衡處理可以成就作品,而錯誤的均衡處理會毀掉作品。這主要取決於操作者的聽力、經驗、知識,經驗不能在課堂上傳授,只有多實踐、多體會、多創新。總之,在混音時千萬不要忘記多轉動均衡按鈕!


譯者註:這篇文章使用大量實例闡述了均衡處理的訣竅,但要記住:千萬不要死搬硬套例子上的均衡參數,要理解作者的思路、意圖,同時結合頻譜分析。本站將於近期推出"如何進行頻譜分析?"一文,請大家繼續關注、支持電腦音樂製作大全(www.dnyp.net) 。

AKG耳機的主要型號,詳細聽覺感受

從事錄音設備已經達60年以上的AKG,是來自歐洲奧地利最富盛名的錄音、聆聽設備專業廠商之一。久遠的歷史以及深厚的音樂陶冶,讓AKG創造出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知名耳機。

目前AKG耳機,不管是專業用的K240系列、K271S,或者是HI-FI走向的K301——K501,甚至最具風格代表性的K1000,都同樣的表達出一個相同的理念,最自然的聆聽感覺,才能最具有豐富的音樂性,以及能夠讓使用者更長久地聆聽而不覺疲累。


AKG的音色:

AKG 耳機的走向多講求中性、自然,不做誇張渲染。傳統的AKG音色豐富,只要適當的驅動,可以表現出極為細緻以及豐富的音樂。K501室AKG中音色比較獨特的一支耳機,初聽感覺會平淡些,但長久聆聽以後,會發現K501的中高頻韻味細緻,與眾不同,不知不覺地很容易愛上它。 K1000是全世界開放程度最高的耳機,在耳機的工藝上達到頂峰,到現在幾乎還是沒有其他耳機能超越;聲音走向極為自然,聲音走向中性,能敏感地反映出前端器材的水準。

建議音樂類型:

適合New Age、自然音樂、古典、人聲,爵士表現極為出色,特別是現場錄音的版本例如[當鋪爵士]這類演奏,其中以K240 DF聆聽最為出色。

建議音源與線材搭配:

AKG 耳機的空間感非常好,但是略為薄,建議搭配厚聲但不會影響空間感的音源以及線材。

耳及放大器的需求:

建議搭配耳放,由於AKG耳機的阻抗普遍比較高,效率也比較低,一般的隨身聽或者電腦音效卡通常推不好AKG的耳機(K44、K55、K66除外),特別是高阻抗的K240系列,而K1000更需要專門的驅動器,或者是直接節前後極搭配。

新系列的K171、K271、K240S雖然都已經改成低阻版本的,但是如果有耳機放大器的話,聲音水準會提升得更大

240M

有著金色與黑色外觀的240m,忠實的監聽風格,良好的製作品質,舒適的佩戴性,使得它一直都是中高檔監聽耳機的常青樹。
AKG K240m的聲音特色飽滿略偏暗,各方面都很均衡,中頻飽滿醇厚,人生富有情感,具親和力。而最大的優點則在空間感,音場和定位。音場的寬度和深度,K240m表現得很好,寬大的音場、準確的定位,樂器和演唱者位置清晰,令人信服。
另外,這支耳機的特色還在於:重量感。同樣的撥弦、琴鍵、喉音……K240m的聲音表現就非常沉穩,不疾不徐,它有著一種樸素直接、低音染的忠實特色,能夠讓人感受到錄音的原貌,音樂的原色。


240DF

AKG家族裡最具代表性的監聽耳機,可以完完全全不帶音染的把原本的聲音表現出來。符合IRT(German Institute for Radio Technology)所制定的Diffuse-field equalized(音場擴展質量)規格,是電台專用的監聽耳機,與K240M 同樣是銷售常青樹。

聲音特色
因為阻抗非常高,與88db/mW的低效率,使得K240DF非常難伺候。一般說來,這支耳機絕對需要一個好耳放來伺候,或是專業器材,才能讓你領略到它樸質內斂精準的美麗聲音。
精準、內斂是最初聽到這副耳機的朋友普遍的第一感覺。 K240DF與其它耳機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它有著剛剛好的聲音線條,不若sennheiser的豐滿,也不像一般日系耳機的干冷。加上其精準的表現,能夠將前端器材的優缺點如同照妖鏡般的呈現出來,實在是一副很有趣的耳機。

K66

聲音特色
K66的聲音輕鬆寬闊,在低價位耳機裡可以說是最適合古典與輕音樂的耳機了。K66承襲了AKG一貫的音場設計,與其他同價位的耳機比較起來,硬是開闊許多。喜歡大編製古典的樂友們如果要找400元以內的耳機。K66絕對是您第一要注意的。

171s

聲音特色
K171S是AKG新一代的耳機,聲音走向與K240系列的不大一樣。聲音更乾淨,解析力與延伸都更加的好。除了搖滾與重金屬類型的音樂外在大多數的音樂類型下都有不錯的表現。

K240S

低阻抗,55歐姆的K240S,聽感大致相同於K240M,一樣有著樸素直接、低音染的忠實特色,驅動較為容易。

K271S

K271S 一上市就獲得了2003年度TEC器材獎項備受肯定

聲音特色

K271S表現音樂的手法比較中性,聲音平衡,爆發力強,表現各類型的音樂都有相當水準,不論是錄音製作、監聽,還是發燒友聽音樂,它都可以勝任。

K271S可以說是保持了80%的240系列的監聽本色,再加入了20%的HI-FI系列的美聲特質。並且,改進了搭配性,讓K271S較為友善,不像以往的240M或240DF或501那樣難以全面發揮,並且K271S在低頻的表現,也顯得更為優秀。聽炎黃第一鼓時,在K271S的詮釋下,大鼓結實擊出的震波,足以令人動容!~~

除此之外,K271S更有一項優勢是其它AKG耳機目前沒有的,那就是K271S可是有耳機升級線可以搭配的哦!~

目前Zu Cable所生產的Mobius耳機升級線,是採用銀合金導線,約需經過100小時到250小時的熱身。喜歡K271S的話,Zu Cable這條線您必須將它列入未來的升級考慮,換上它後,K271S整體聲音質感網上提升不少,聲音更通透,動態更大,細節增多,氣勢更強。舉個例子說,就像叢301升級到501或者HD560 升級到HD600一樣,足足有增加2個等級那樣的驚人進步。換上它後,K271S在千元耳機這個等級可以說是跟HD600、HD650、DT880……等耳機平起平坐,各有勝負!~~

K501

對於廣大燒友來說K501 已經不必多說——作為AKG的HI-FI耳機銷售冠軍,中高級耳機中的佼佼者,K501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廣闊的空間感,以及通透的聲音,十分適合聆聽古典音樂、爵士、new age、樂器演奏,並適合長時間聆聽佩戴。

K1000

AKG的旗艦耳機。說是耳機,其實可以說將2個小監聽喇叭放在耳朵旁邊。AKG稱這種設計為Wigner音源均衡調節,他們希望你所聽到的,是低失真、平均擴散的聲音,而不是一般耳機的悶塞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AKG設計了一個極輕的鈦金屬與塑膠構成的支架,懸吊著2個金屬網包覆的動圈式單體,做成全開放式的耳機。
它在八九年就贏得德國HI-FI Vision 的年度大獎萊比錫博覽會的金獎兩項奧地利舉辦的國際設計大獎,90年更一舉奪得眾人欽慕的歐洲設計大獎。集榮耀於一身的AKG K1000已經成為一支經典的動圈耳機。
單體部分,AKG以高磁力的NdFe材質構成的VLD(Ventilated Linear Dynamic)磁鐵系統。裡面的線圈時只有80μm(千分之一米)的鋁合金繞制而成,因此它能保持極佳的線性響應,又能承受很大的音壓而不失真。更特別的是K1000的接頭,並不是一般的耳機插頭,而是專業的4Pin XLR 端子。使用它的方法是購買AKG的BAP1000純A類耳機放大器,另一個就是利用隨機附上的轉換接線,把K1000接到喇叭擴大機上發聲。

聲音特色
搭配上有之擴大機的K1000,高頻溫潤而中頻透明,臨場感更是一絕,機器的密度很高,聲音率直逼真極少修飾,而且絲毫沒有壓迫感。通常使用好的線材製作轉接線會比原廠線表現好上一截,另外就是K1000極度考驗前端器材,若你覺得K1000高頻帶著金屬味的話,建議您要開始考慮器材升級的問題了。

DI簡單解釋

一 什麼叫DI?
 Direct Injection 是DI的全稱,Direct是〞直接〞的意思,Injection是〞輸入〞的意思
 DI合在一起就是直接輸入的意思


二 DI有什麼功能?
 DI實現設備之間的阻抗匹配.為什麼要匹配呢?是因為調音台的輸入是為話筒輸入準備的,屬於低阻抗輸入,然而吉他設備屬於高阻抗的,阻抗不匹配會產生沒有低頻,音場變窄了,音色變化巨大不受控制了,所以出現DI這樣的設備來匹配吉他設備與PA設備之間的阻抗,來還原聲音信號...


三 DI實際能達到什麼效果?
 DI不屬於效果器,不能處理音色上的問題,他是透明的!!!還有DI的出現不是專門為吉他設計的,DI僅僅是個阻抗變換器
 他能達到什麼效果呢?DI僅僅能把信號轉換阻抗,還有忠實還原上級設備的聲音,所以最好的最純粹的DI沒有效果...

四 DI的實用
  吉他接上DI進PA聲音好聽不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音箱模擬的情況下,高頻進入PA系統就不受控制了
  所以,DI在不配合有音箱模擬的電路下........對吉他音色的實際意義不大
  有類似的帶音箱特性模擬電路的DI設備產品...不在這裡例舉了。